-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青山埋忠骨 设坛祭英魂
岩连宁革命公墓
■罗南茂 邱德昌
在新罗区白沙镇营斗村有一座岩连宁革命烈士公墓,这里掩埋着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龙)岩连(城)宁(洋)地区战斗牺牲的红九团、明光独立营的红军战士、游击队员的遗骸。
红九团的前身是福建军区独立第九团,1932年秋由汀连独立营和连城县矶头的几支小股地方武装扩编组成,全团1500余人。1934年4月下旬,方方奉中革军委命令从瑞金出发,带领宁化独立营200余人和红九团会合,进入岩连宁地区开展游击战争。8月中旬,在苏一田村成立了岩连宁特区革命委员会。10月中旬,明光独立营200人加入红九团,红九团扩大到1900多人。11月,红九团在苏一田成立岩连宁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了一块方圆300余里、人口四五万人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6月上旬,闽赣军区第二分区直属队、红十七团、十八团余部100余人,在温含珍、邱尚聪率领下突围至岩连宁地区,加入红九团。
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调集了十多万大军对岩连宁地区进行大规模“清剿”,红军战士不畏强敌,英勇战斗。在岩连宁地区,有历史记载的、有规模的战斗就达16次,许多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壮烈牺牲。如隐藏在芹菜洋山下长蓬小村子的红军医院,百来名伤病员被国民党军枪杀;1935年9
月,红九团与国民党十师在芹菜洋村的一次战斗中,红九团牺牲了280多人;1935年5月,国民党83师59团一个连100多人窜进黄土坩,杀害多名游击队员和群众,其中有3名孕妇,造成24尸27命案;营斗村长排自然村,全村190人,以及在村里养伤的十多位红军伤病员全部被反动民团枪杀,只逃出护理员余志清一人;9月上旬,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白沙和万安交界处的溪口、蕉营坑、扁岭坑等村,红九团二营与明光独立营共牺牲三分之二的战士。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战斗在岩连宁地区的红九团、明光独立营有1000多人牺牲。
芹菜洋村的马灯照、马春松等人看到红军战士抛尸荒山,心情十分沉重,便发动众人把牺牲红军遗骸收集起来择地安葬:邱光明夫妇专门负责捡遗骨,马灯照、马寿松负责选墓址和发动义工修墓,马柏光、马音惠、马妙云、马种福、马智木等人负责发动群众捐款和查访各处红军遗骨的散落地等工作。
1938年春节后,当地乡亲以做善事为掩护,开始收殓红军遗骸。邱光明和妻子罗满秀到邻近的马家山买来80多斤的棕片用来包裹尸骨。夫妻俩每天带上午饭,从早到晚在山上寻找收殓,天天如此。每到一个山头,他们就先烧香祷告:“红军兄弟不要在这里风吹雨淋了,我给你们建了一个永久休息的地方,请大家跟我走吧!”祷告完毕,就开始在山林里寻捡骨骸。捡到的尸骨每具用1-2片棕片包裹,每天收集的遗骸用麻袋装好挑回家放在牛棚里,隔段时间后再挑到罗家溪搭建的临时草棚存放。从1939年春到1940年冬,夫妻俩走遍了岩连宁区域的黄土坩、长蓬、苏一田、内村、邹山、孔党、曾吕坑、松洋、黄泥坪、大河祠、安坑、石寮、赤水等几十个村庄几十个山头,直到80多斤棕片全部用完(每斤有棕片12-15片)。同时,马家山群众也收殓了30多具红军尸骨,算下来共捡了900多具遗骨。
油水、马家山、芹菜洋、马池塘、营斗、大河祠、黄土坩等村的群众自发组成了修墓义工,于1941年1月修成了墓地。在当时特殊环境下,公开埋葬红军尸骨是会招来横祸的,为此,村民给该墓刻了一块石碑,取墓名为“义坛”,人们习惯称之为“万仙墓”。
其实,在此之前,白沙镇营斗村的扁岭坑还有两个“义坛”。扁岭坑村是方方领导的第一作战分区司令部直属人员长期驻扎之处。1935年9月,明光独立营在万安溪口遭敌人袭击后,向扁岭坑方向突围,在扁岭坑村又遭敌人包围,这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几十名战士。战后,扁岭坑的接头户邱志宣等群众自发到村子的山上收殓红军遗骨,一共收拾了40多具,分别埋葬在扁岭坑的村口和大邦窟两处。为了掩人耳目,这2个墓都起名为“义坛”。村民每年冬至时都会前往祭祀,直至20世纪90年代村民集体移民至集镇。
罗家溪“义坛”建成后,邻近的几个村群众有个约定:每家每户过年前都要先来祭拜。从1941年至1993年间,这处“义坛”分别由油水村和马家山村的村民守护。1995年,该“义坛”由周边群众再次筹资,重新修缮。村民江木藏、廖文贵、江锦河、吴子仪、廖荣辉、廖灼星、廖祥福、廖义锦等均担任过守墓人。
龙岩市委和新罗区委领导高度重视红色历史的挖掘,组织了宣传部、党史方志研究室、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相关单位人员多次深入原岩连宁区域的芹菜洋、马池堂、陈地坑、油水、马家山等地寻访调查,命名马家山罗家溪“义坛”为“岩连宁革命公墓”。2021年底,由新罗区投资600万元的“岩连宁革命公墓”修缮工程竣工。2022年4月1日,新罗区党政四套班子领导和相关部门、乡镇的领导在公墓前举行了简朴的公祭仪式。现在,前来接受革命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岩连宁革命公墓”成为闽西南三年游击战重要的纪念场所和红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