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承守初心


桥子

20世纪70年代初,我出生在长汀县的一个小村庄。孩提时,家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村里公映的战争题材的电影。影片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让我印象深刻。现实中,我对党的一点认知则来源于我的父亲。他是一名中共党员,担任生产队队长,成天忙着生产队或别人家的事。那时我在想,可能共产党员就应该是这样的。

1987年,我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在校期间,我一直担任学生会干部,还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正是这个时候,我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念头。

1991年,我被分配到离长汀县县城60公里的濯田镇政府工作。新同志先要担任挂村工作队队员。刚开始,我听不太懂当地的方言,工作如光手逮刺猬无从下手,曾经的豪情满怀一落千丈。

但在担任水口片水口村工作队队员期间,我的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水口村是“红旗跃过汀江”的古渡口村,历史悠久,毛泽东当年写下了“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壮丽豪迈诗篇。梅迳村也属于水口片,这里有一座双层六角形的建筑——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何叔衡纪念亭,亭中的纪念碑上刻着董必武手书的“何叔衡同志死难处”8个大字。没想到这两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会有如此深沉厚重的红色历史。我感慨万千,心灵受到震撼。当年毛主席率领红军将士渡汀江,写下壮丽诗篇,展现了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气概,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必胜的信念。何叔衡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追求共产主义伟大真理。

身边的共产党员的言行也在悄悄地影响着我,老区干部的无私帮助令我感动。水口片有7名干部,他们的年龄都比我大15岁以上,是扎根基层几十年的老党员。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与群众打成一片,并给予我许多的包容,鼓励我要积极有为、奋发向上。

在红色历史的熏陶下,在身边党员的鼓励下,我的心态在逐渐转变,人生的轨迹也发生变化。我渐渐融入集体,不再抱怨,努力适应环境,认真学习,积极工作。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再次萌生。工作的第二年,我就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党组织的考验,1993年1月,我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在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下,我一路都在成长进步着。入党的同一年,乡党委任命我为组织干事并担任寨头片副片长。1993年12月,我被录用为县人武部政工干事;1996年,我在县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中成为一名现役军人,开始了20年的军旅生涯,并成长为部队的一名正团职军官。在1996年长汀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和2015年连城特大洪灾的抢险救灾工作中,我奋不顾身。此后,我先后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拥政爱民模范”,并两次荣立三等功。2016年转业地方工作后,一如既往地保持一名共产党人的本色。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回首入党后32年的历程,无论工作岗位如何调整变化,我都感恩这片红土地的滋养,感恩党组织的培养,始终不忘入党时的誓言、入党时的初心,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锐意进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努力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