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山歌唱起时:

山水有声乡愁有情


■通讯员 刘永良

“如今我们穷变富,大家莫忘党恩情。感谢英明共产党,老人月月有钱拿。中央出台新标杆,八项规定记心里......”今年“七一”前夕,永定区委宣传部在岐岭镇下山村开展“山歌唱响八项规定精神走进乡村文化会客厅”活动,82岁的老阿婆陈福香即兴清唱的客家山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弘扬清风正气,让在现场的村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山歌唱起时,山水有声,乡愁有情。这是永定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让旅游锦上添花

2005年被确认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永定客家山歌,承载着永定客家人浓醇温暖的乡愁。永定区以“活态传承”模式,多维度将客家山歌融入土楼景区的体验场景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在土楼景区常态化举办的客家婚庆表演、十番音乐演奏中,游客可互动学习山歌演唱技巧,感受客家人“和平、和睦、和谐”的生活哲学。同时,导游为游客穿插演唱经典客家山歌

《八月十五看月光》《阿哥出门往南洋》《哥有情来妹有情》等,让游客在歌声中感受浓郁的客家情感与客家文化魅力。

此外,永定区结合《土楼回响》《土楼神韵》《建筑里的中华文脉》《有土楼的地方就有家》等音乐、演艺、影视作品中的文化符号,打造沉浸式客家山歌视听体验。2025年3月央视“中国美食大会”期间,客家歌手在土楼演绎文旅宣传歌曲《井》,歌曲采用客家方言演绎,实现饮食文化与山歌艺术的跨界融合。

永定区还推出以“看世遗·学非遗”为主题的“非遗进永定土楼”研学体验项目,开设客家山歌等研学课程。在土楼景区,通过举办永台妇女客家山歌大赛、海峡两岸客家妇女山歌大赛,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不仅激发了山歌传承活力,也提升了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让乡土情韵多彩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永定的客家人来说,那一曲曲山歌就是地域历史文化的基因。因此,永定区大力开展“非遗进城乡,山歌唱起来”活动。一方面,通过山歌传承人采取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将山歌的演唱技巧、歌词创作方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授给年轻一代。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民俗节日表演、文化交流等,培养群众文艺兴趣。

春去秋来,永定已经将演唱客家山歌作为传播现代文明的载体,把党的方针政策、普法宣传、时政热点等融入客家山歌,忙时唱、闲时唱、节日唱,唱政策、唱形势、唱生活,常唱常新,让乡土情韵绚丽多彩。

“作为一名客家山歌传承人,我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让更多人爱上永定客家山歌。”永定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学校客家山歌传承教师江新良,不追星、不追剧,而执著追山歌。他将家事、国事、天下事、永定故事编入山歌,创作出100余首富有时代气息的客家山歌。同时,他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公园,传播非遗文化,将山歌唱响山水之间,不断地在向群众教唱中传承山歌魅力,让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让校园迸发活力

“排排坐唱山歌,客家人就山歌多,山歌好比春江水,朝晨唱到日落坡......”

近日,在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永定区城关中心小学音乐室,富有童真童趣的美妙歌声飘入耳际。原来,通过老师字词解说、唱腔引导、现场献唱等方式,学校山歌社团的四五十名学生有板有眼地在吟唱永定客家山歌《排排坐唱山歌》。

永定区于2024年底将永定三中、区实验小学等9所学校,列为首批“客家山歌进校园示范学校”,学校把区客家联谊会编辑的教材《嗨嗨嗨——客家山歌唱起来》纳入音乐常规课程体系和社团活动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由张冬梅等9位省、市、区级山歌传承人组成师资团,分别挂钩和指导示范学校开展客家山歌的教学、推广与创作排练。

“要让山歌唱得更欢,得让山歌传得下去。我们希望通过将永定客家山歌引入校园,促进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永定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只要有人感兴趣、会唱,“声”入人心,客家山歌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会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