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红色资源 加强作风建设

——漳平市象湖镇杨美村文化会客厅变身党员干部“精神加油站”


图为党员干部们在杨美村文化会客厅上主题党课。

通讯员 陈惠 苏小燕 文/图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浪潮中,漳平市象湖镇杨美村文化会客厅焕发着多元生机。这里不仅是党员干部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景课堂”,更化作传播文明、凝聚民心的“精神灯塔”,以一场场丰富活动点亮乡村美好生活图景,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

近日,笔者走进杨美村文化会客厅,“弘扬红军优良传统 践行时代使命担当”的主题党课火热开展。党员干部们围坐在一起,聆听红军严守纪律的故事,并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展开讨论,党课从传统的“理论灌输”转变为鲜活的“场景体验”。当讲解员说起当年红军路过闽西时宁可露宿街头也不擅入民宅、借用百姓一根柴火都要留下铜钱的故事时,现场党员干部们深受触动,纷纷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享对严守纪律、改进作风的理解与感悟。

“以前学规定觉得是条文,现在听着红军的故事,才真切感受到优良作风是我们党从革命年代就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一位党员感慨道。

从文化会客厅步行至“杨美红军留言墙”,斑驳的墙面上“老板,你不在家,你的米我买了二十六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观泗老板手礼(里)”的留言清晰可见。这行跨越近百年的字迹,是当年红军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生动写照,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隔空呼应。党员们驻足凝视,深刻体会到二者以“严纪律、优作风”为核心的传承——革命时期的纪律,正转化为新时代杜绝“四风”的实践。

“看着这留言,仿佛能看到当年红军战士严守纪律、秋毫无犯的身影,这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作风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件为群众着想的小事中。”象湖镇半华村支部书记陈志云感慨道。

学习教育的成果最终落实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党员干部们将所学转化为行动,回到工作岗位后,有的党员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村民关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有的在窗口服务中进一步优化流程,让群众办事更便捷高效......

与此同时,杨美村文化会客厅的文明实践活动也同样精彩。志愿者化身“理论轻骑兵”,用“农家方言”将党的创新理论讲成“家常话”,让村民在欢笑中受洗礼;作为“环境美容师”,他们带动村民清洁家园,既焕新乡村颜值,又激活大家的家园情怀。如今,这个融合红色记忆与现代功能的乡村文化会客厅,正成为党员干部锤炼作风的“加油站”、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在这里,党员干部们在红色故事中感悟纪律初心,在革命旧址前接受作风洗礼,在基层实践中践行使命担当,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让革命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随着一批又一批学习者的到来,杨美村的红色基因正转化为作风建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党员干部以更优良的作风、更务实的行动,书写着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