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毛泽东与新任红五军团政委萧劲光谈话——
按照古田会议决议精神建设红五军团
古田会议纪念馆前的“丰碑军魂”雕像群。
■ 黄光礼 黄伟星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31年12月中旬,(毛泽东)同即将上任的红五军团政治委员萧劲光谈话,提出团结、建设红五军团的基本方针,说:对这支部队,要努力按照古田会议决议的精神,建立党的领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对起义的军官,愿留下的欢迎,组织他们学习,进学校,搞干部教育。对要求走的欢送,发给路费,来去自愿。”正是在古田会议决议精神的指引下,红五军团从一支起义过来的旧军队脱胎换骨,实现凤凰涅槃,成为红军的一支劲旅。本文对这一事件做一回顾,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古田会议在人民军队建设史的重大贡献和重要历史地位。
红五军团的由来
红五军团的前身为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931年该部队被国民党派往赣南参加第三次“围剿”红军的行动。1931年12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划下,在抗日大义的驱动下,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在江西宁都成功起义,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签发红五军团的委托状:任命萧劲光为红五军团政治委员,刘伯坚为政治部主任,季振同为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为总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为第十五军军长。
宁都起义使中央红军由2个军团增至3个军团,兵力从3万余人猛增到5万余人,壮大了红军的力量,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促进了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中革军委当时就指出“宁都暴动是中国苏维埃革命中一个最伟大的士兵暴动,同时,增加了一批强大的武装力量到革命方面来,成为红五军团,是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光荣的一页。”毛泽东对宁都起义有很高的评价,1938年12月,在宁都起义爆发七周年时,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同部分参加宁都起义的同志合影,并亲笔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努力改造红五军团
宁都起义后的部队随即开到江西省石城县秋溪一带进行整编。刚起义过来的部队存在严重的旧军队烙印及旧军阀作风,官兵思想复杂、组织松散、存在打骂士兵、脱离群众等现象。刚担任红五军团政治委员的萧劲光找到毛泽东请示如何改造这支队伍,毛泽东对萧劲光说努力按照古田会议决议的精神进行改造。
毛泽东对改造这支部队倾注了大量心血。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31年12月22日,(毛泽东)到石城出席欢迎原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起义的大会,讲话指出宁都起义的重大意义和今后改变军阀制度的任务,希望新编的红五军团努力变成无产阶级化的军队。”“12月中下旬,(毛泽东)以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身份,指导红五军团建设的工作。亲自找起义军进步军官谈话,帮助做发展共产党组织的工作。”
在毛泽东的主导下,红五军团按照古田会议决议的精神进行积极改造,比如在军团各级单位健全党组织,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派萧劲光、刘伯坚、左权、何长工、黄火青等政工干部担任各级党组织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确保“党指挥枪”;废除旧军队习气,推行官兵平等;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官兵的政治觉悟,树立“为工农翻身解放而英勇战斗”的思想;组织识字班、文艺宣传队,提升士兵文化水平,传播革命思想,提升思想觉悟。毛泽东曾跟他们说:“要把你们为军阀打仗的脚,转变为替工农群众打仗的脚。”建立士兵委员会,打破旧军队的等级压迫;通过经济公开、军事民主,推行民主制度,优化官兵关系。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纠正旧军队扰民行为。
经过两个月改造的红五军团脱胎换骨,从一支旧式军阀部队转变为“为工农而战”的革命武装。朱德在《谈几个战术的基本原则》等军事著作中,曾以红五军团为例,强调“纪律是战斗力的保障”。他认为,经过秋溪整编的红五军团“纪律严明,与群众关系密切”,体现了红军与旧军队的区别。
红军劲旅展雄风
经过古田会议决议精神淬炼后的红五军团,战斗力大为提升,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支劲旅,在此后重大战役和伟大的长征中屡建战功。
1932年2月,红五军团临危受命,开赴红军攻打赣州前线,为陷入国民党军队前后夹击的红三军团解围。事后毛泽东在《红色中华》中指出:“红五军队此役证明,政治整训已使起义部队脱胎为真正的红军。”
在1932年7月的水口战役中,红五军团的士兵冲锋时高呼“保卫工农政权”,取代了旧军队“打仗领赏银”的口号,体现了士兵们阶级意识的觉醒。据《李卓然政治工作报告》记载,战后统计显示,70%的伤员拒绝优先转移,坚决要求“轻伤不下火线”,继续投入战斗。周恩来在致中央局的电报中称:“水口之役,五军团以新整训之师,打出老红军作风,堪为全军楷模。”
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曾评价红五军团:“这支队伍在黄狮渡、长源庙等战斗中打得英勇顽强,证明了政治建军的力量。”
长征初期,红五军团被赋予“后卫”的特殊使命。在湘江战役中,隶属于该军团的红34师为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湘江,几乎全军覆没,被《红星报》称为“苏维埃军魂之绝唱”。为确保中央红军主力顺利渡过金沙江,红五军团以不足万人的兵力,将追敌阻于皎平渡以南达9天之久。周恩来感叹:“他们是铁血后卫,用生命为革命保留了火种。”长征过后,红五军团损失殆尽,朱德曾沉痛表示:“红五军团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的牺牲精神永垂不朽!”
古田会议决议对红五军团的成功改造的历史充分证明:通过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任何旧武装都能脱胎换骨,成为人民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一历史经验至今仍对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作者单位:古田会议纪念馆、中共龙岩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