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涵:终生以鲁迅为师
■林东祥
1934年的大上海,20岁的闽西青年林默涵在一家小报馆工作。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这座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1929年他第一次到这里,积极从事地下工作,次年为躲避当局迫害,组织上安排他回福州。现在又再度来沪,在报馆做刻板工作之余,他也经常向进步开明的报刊如《读书生活》投稿,而且时有作品发表。
上海有许多著名的作家,郁达夫和鲁迅是林默涵在福州读师范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林默涵最初读鲁迅著作时,因为初入社会无法理解,但看得多了,加上实践锻炼,他慢慢了解了鲁迅的思想。与郁达夫相比,鲁迅的思想更激进,革命精神更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是无畏,而文笔的大开大阖、辛辣犀利、驰骋纵横也是契合文艺青年林默涵的。
“其他的作家的作品我也看,但这两个是我年轻时代最崇拜、最喜爱的作家,对我年轻时走上革命道路影响很大。鲁迅的书我也是每本必读的,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我还要翻阅一下他的作品。在一生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鲁迅”。(林默涵回忆录《往事悠悠》)。
当时,林默涵与鲁迅住在同一条弄堂里。他后来回忆说:“我跟鲁迅先生没有直接的接触,我知道他住的房子,但不敢失礼地拜访他。有时在路上碰见他,我就在后面跟着他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对他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总想能够靠近他,可又不敢跟他讲话。”(林默涵回忆录《往事悠悠》)。
“精神导师”鲁迅对林默涵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论是引导他与封建家庭决裂而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还是在文章的风格上,都有鲁迅先生的师传。林默涵擅长写杂文,抗战时在第八集团军从事宣传工作,在延安为《解放日报》,以及重庆《新华日报》和香港《群众》等报刊从事编辑和发行工作,他都是以写杂文为主。林默涵的文章思想深刻,文笔犀利。林默涵的女儿孙小林说:“父亲绝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跟各种各样的思想作斗争。”
奠定林默涵在现代文学史上杂文家地位的是1949年6月出版的《狮和龙》,文集收录了43篇不同时期的杂文,而以《狮和龙》作为书名,是有深刻寓意的。文章从回忆儿时家乡过年时舞龙舞狮引出话题,文章最后说:“假若说龙是象征封建统治者的威严,那么狮子便是象征人民的力量。然而,龙是缥缈的,而狮子却是实在的,以实在的力量来抗击缥缈的威严,胜利属谁,是不言可知了。”
“文革”结束后,1977年12月,林默涵再次出任文化部副部长,恢复工作后的第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在胡乔木的领导下,重新注释出版《鲁迅全集》,这是非常艰巨而又浩大的工程。茅盾评价说,出版《鲁迅全集》这样的大工程,非林默涵这样的“霹雳手”来抓不可。在林默涵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1981年鲁迅100周年诞辰前夕,16卷本的出版精品《鲁迅全集》终于出版了。
后来,林默涵担任过鲁迅研究会会长,这个闽西大山里走出来的学子,可以说是终生以鲁迅为师,并且和鲁迅一样,非常努力地为国家,为民族的文明进步不懈地工作和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