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桥,连心桥


长汀南山中复村红军桥。朱芳彬 摄

戴春兰

因为这座桥,这个村庄在闽西革命史上有了异乎寻常的重量。

初秋的阳光如花朵般绚烂,蝉鸣热烈,绿树成荫,流水潺潺,两岸稻穗饱满,羞涩地低头含笑,桂花香透村庄。我站在长汀南山中复村,眼前这座木梁客家廊桥,宽约四米,长不过二十几米,飞檐翘角两层屋檐,一边通道,另一边供奉菩萨,廊柱皆四拃有余。从明代建成始,四百年间,这座桥栉风沐雨傲然挺立,古朴而厚重。

曾经,这座桥的两端连接着蜿蜒向远方的官道,历史上是长汀东往永安、福州,南往龙岩、厦门、广州,西出赣南,北往宁化、清流的必经之地,也是南来北往、东出西进的唯一通道。这桥自古便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无数商旅早出晚归步履匆匆往来不绝,繁荣了大山深处的汀州贸易。

廊桥前,两面鲜艳如血的红旗迎风招展,书着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的匾额悬挂檐下——“红军桥”。霎时间,时空静止,一块无言的丰碑矗立天地间!

1929年,红屋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这座廊桥是红军宣传革命、赈灾救济、义诊送药、发放豪财、分田分地、动员征兵的地方,革命活动如星火燎原,所以当地人又把桥称作“红军桥”。

在战火纷飞中苦苦求生的乡亲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队伍:衣衫褴褛被褥单薄,宁愿睡在屋檐下也不打扰乡亲;和贫苦乡亲有说有笑,抢着帮忙挑水种地,买卖东西公平合理;吃着地瓜喝着稀饭却精神百倍地操练,进进出出都歌声嘹亮。当乡亲们领到梦寐以求的地契时,当面黄肌瘦的孩子终于吃上白花花的大米时,当乡亲们“翻译”出那首时时挂在嘴边的歌:“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他们终于认定,这是一支一心为百姓的队伍,这是值得生死相依的亲人!

于是,健壮如牛、纯朴憨厚的客家汉子,虽不会慷慨激昂地背诵“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诗句,哪怕深知刀枪无眼、炮火无情,也坚定地放下锄头握起长枪。长满老茧的双手还不大熟悉坚硬的枪管,厚厚的嘴唇还在紧张地重复着拉栓、开枪、甩手榴弹的步骤,就义无反顾地跟上那队旗鲜艳红星闪闪的队伍。

如今,岁月的斑驳早已爬满桥柱,而廊柱上刀刻的印痕却依然清晰。这条线位于大概1.5米高处,和带枪刺的步枪一样高——人比枪高就能参加红军了。当地人都知道,这就是当年红军征兵处的“生命等高线”!凝望刻痕,我仿若又看到当年刻度线前,一张张焦急等待的稚嫩面庞。昔日桥头“救国不分男女老幼”的标语,又变得鲜明起来。远处松毛岭战场的枪声迎面扑来,浸润鲜血的红飘带蜿蜒向前。

红军长征前最后一次大规模阻击战——松毛岭战役,就发生在不远处。由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等部队组成的阻击力量,坚守中央苏区东大门的最后屏障七天七夜,为红军主力转移赢得时间。作战动员就在桥旁的老戏台。台上动员,台下烧饭,刚刚参加红军的新兵领一碗肉,就直接上了松毛岭,大多数都没再回来......

民国版《长汀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三年九月(即1934年9月)......是役(指松毛岭战役)双方死亡枕藉,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枪声、手榴弹和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喊杀声响彻云霄,红军与敌人反复冲杀肉搏,鏖战七天七夜,终因弹尽援绝,被迫撤退到山脚的钟屋村,从观寿公祠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桥,一头连着丈量生死的刻度线,一头连着闽西苏区人民前赴后继的壮举——

村民赖二妹的丈夫钟奋然在新婚第二天就奔赴战场。临行前,丈夫答应妻子一定会回来。一别30年,妻子盼着丈夫归来,每年都为丈夫缝制一套新衣裳和鞋子,可最后等来的,却是丈夫战死沙场的消息。罗云然老人有6个儿子。前3个被他领着参了军,都牺牲在反“围剿”的战场上。得知松毛岭战事空前惨烈,红军急需补充兵源,老人又把剩下的3个儿子送到红军桥征兵处。不能参军的群众,抬担架,救伤员,送补给,修工事。担架不够,老百姓就卸下自家门板,真正做到“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

在生命的等高线面前,闽西子弟向死而生,毅然完成自己对生命的选择。这些红土地孕育的热血青年,从红军桥柱上的等高线下走过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的生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90年前,从红军桥上参加长征的就有2000多热血男儿,到达陕北时只剩下10人,最后活着回到村里的只有6人!湘江之战,大渡河边,皑皑雪山,茫茫草地......那些血腥残酷的战争一幕又一幕地上演,那些青春的躯体一个接一个地消逝。南山镇籍在册红军烈士就有560多位,而更多的红军成为无名烈士,名字早已如水滴入海无迹可寻,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辉煌的革命岁月!

将敌人的战火隔绝在那头,将群众的安宁守卫在这头;将流血牺牲奉献在那头,将复兴的希望点燃在这头——一座红军桥,就是一部拥军爱民的光荣历史,就是一首军民鱼水情的伟大赞歌!

放眼红军桥畔,芥蓝青菜郁郁葱葱,茄子紫胀了脸,百香果大如鸭蛋,丝瓜瓠瓜青翠壮实,鱼塘中鱼群如云、鳞光闪闪,果园里金黄的柑橘累累如珠,厚厚实实的收获绘出好一个丰秋!修旧如旧的红军桥意气风发,伴同曾在战乱中韧性绽放的村庄,在改革浪潮中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