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上村村,茫荡洋下的红色据点
图为上村村景色。
■傅长盛 文/图
闽西腹地,上杭县和永定区交界处的茫荡洋大山巍峨耸立,主峰海拔1447米,延绵百里。大山西麓,有一个小山村名叫上村。走进村里,一座百年土木结构的老屋的外墙上,90年前书写的“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标语依稀可见,诉说着上村当年的红色故事。
上村村隶属上杭县太拔镇,东与永定县堂堡乡交界,南与黄家村和永定合溪乡相连,西与上杭腹地相接。民国时期,上村村设立上村保,下辖6个自然村,分别是邓屋、丘屋、水山背、湖洋塘、佐坑、鹅公子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全村约有200户1000余人,居住着王、邓、丘、黄、冯五个客家姓氏。
红四军入闽后,革命之火在杭川大地上燃烧。据当地党史记载,早在1929年初,太拔人民便举行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暴动,迎接红军入境。当年7月9日,红四军萧克支队派陈聪率红军指战员挺进太拔,帮助太拔地区开展革命暴动。随即,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暴动开始了,打土豪、烧田契,成立东三区革命委员会。
红色革命的烈火在太拔深山爆燃,上村群众纷纷参加苏维埃、赤卫队和红军,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当时,上村有向东通往永定虎岗,向南通往永定合溪、堂堡,向西通往上杭南部片区的古道,由于交通区位优势,上村成为上杭、永定交界红色政权人员、物资交流的中转枢纽。
1931年春,闽西红军兵工厂从永定虎岗搬到太拔鲜水坑岭一带。兵工厂有军工人员100多人,从事修造枪和子弹,达三年之久。1931年5月,闽西苏维埃政府解散杭武县第三区(现太拔、溪口范围),成立直属区第三区,受闽西苏维埃政府直接管辖,与县级苏维埃政府同级,这是太拔苏区第一次设立的县级机构。1932年2月14日,太拔赤卫军、区苏模范营在朱良寨打退国民党广东军一个团的进攻。此后,红军福建军区在太拔成立杭永岩军分区,司令员郭清义,负责领导各县独立团、营、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并在老鸦山建立兵工厂,在黄岩设立兵工厂和弹药库。1933年,广东军阀进攻太拔时,赤卫队员、女共青团员范细兰单身一人跑到高山哨所放土炮牵制敌人,打乱了敌人的进攻部署。8月,闽西红军一部与太拔当地反动民团激战,俘获民团、豪绅近百人,缴枪八十余支。在这些战斗中,上村成为赤卫队、红军坚实的后方基地,村里群众参军参战,打击进犯苏区的敌人,保卫红色政权。
为了配合主力红军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1934年4月,中革军委正式命令成立红军独立第八团(在原太拔独立团基础上改编而成),邱金声任团长兼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邱织云为政委,魏金水为政治部主任,下辖四个连,总共400人左右,归中革军委直接领导。这支队伍的主要任务是从上杭挺进到敌人后方的漳(州)龙(岩)公路两侧,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侦察敌人的兵力部署,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向中央苏区进犯。当年,红八团经常在上村驻扎。
据上村原党支部书记王文英等村干部调查统计,当年村里有许多青年踊跃投身革命,加入红军队伍或参加苏维埃工作。丘亲焕,1911年出生,1931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红12军100团机枪连战士,1933年作战负伤后牺牲;冯洪文,1908年出生,1933年参加革命,1935年在太拔院前大坑作战中牺牲;丘卓然,1908年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共党员,曾任闽西红军某团副团长,1932年4月参加东征作战,在攻打漳州的战斗中牺牲。此外,村里的赤卫队队员邓世华、太拔区苏工会主任王传和、背山小学教师丘亲耀、乡苏秘书邓焕宾、太拔区苏秘书邓炳辉、太拔区苏肃反委员会主席王文蕃,均被污为“社会民主党”错杀。红军独八师政治部宣传员丘维宝、红十二军排长丘美球,在作战中受伤后回到家乡,成为失散老红军。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上村村共有五老人员4人,革命烈士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