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湖南长沙先进经验 助推龙岩乡村全面振兴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咨政报告


2024年9月9日—13日,龙岩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暨乡村振兴特派员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湖南长沙开班,旨在提升龙岩市乡村两级干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综合能力素质。52名学员围绕我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建言献策。

一、湖南长沙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先进经验做法

(一)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引擎。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通过高标准制定10年规划蓝图,稳步实施“村企共建、党员带富”的新型创业致富工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统筹作用,根据不同产业类型分别成立产业振兴党支部,把党旗插在产业发展一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并着力拓宽村级年轻干部培养渠道,解决后备力量薄弱问题,逐步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组织专题培训、现场观摩,不断提升村“两委”班子综合素质,让村党组织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堡垒。

(二)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深入挖掘长沙区域特色农产品,通过优化品种、科学种植、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同时,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发挥长沙市常住人口超1000万的优势,通过产业融合、资源整合、资金聚合,组建党建联建共富体,采取“政府搭台+村集体入股+公司运营+农户参与”的方式,大力发展城郊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推动旅游与振兴文化、工业、乡村融合发展,打造集农业种养、休闲旅游、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三)坚持把人才支撑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抓手。注重内外联动,打造乡村人才集聚高地。从外部人才角度,出台返乡创业人员创业补贴、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为引进的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便利条件,吸引了一批农业专家、科技人才到长沙乡村创业就业。从内部人才角度,建立多层次的乡村本土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培训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龙岩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组织引领不够充分。从产业发展上看,乡村产业经营主体虽不少,但大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党组织引领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不明显,生产效率、经营效益不高。从资源管理上看,有的村对集体资源资产管理不科学,党组织在资源资产承包租赁合同期限、价款金额设置等方面把关不够,导致一些集体资源资产流失或效益低下。

(二)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农文旅融合发展不够,对农文旅综合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农业产业发展与当地红色文化、生态资源、客家文化等融合不深。部分村虽有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等农文旅项目,但还处在小而散的自发状态,缺乏深度开发设计的农文旅综合项目。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打造不够,大部分乡村的农业产业发展还停留在“传统种养+原始农产品直接销售”的初级阶段,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不足,且缺乏有效的品牌管理和营销推广。

(三)基础要素保障存在短板。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较为紧张,随着用地政策收紧,受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限制,当前农村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的用地非常少,且审批比较困难,乡村产业发展面临无地可用的窘境。乡村产业人才较为匮乏,受沿海发达城市和市县中心城区虹吸效应影响,乡村普遍存在青壮年外流、优秀技术人才不足、农村青年“离农化”等问题,且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文化水平大多不高,新型职业农民不多,制约了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三、推动龙岩市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

(一)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培育乡村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党组织“火车头”作用,推动乡村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主导产业。一是引导农民种。以县或者乡为单位,因地制宜研选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挥村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参与种植,推动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区域主导产业。二是督促农民管。依托产业协会、合作社等,制定主导产业生产管理标准,构建产品质量监督问责机制,规范产品质量体系建设,把好农产品质量关。三是帮助农民卖。县乡党委牵头,引导龙头企业、深加工企业与乡村发展订单农业,争取重点商超为农产品开辟进场“绿色通道”,并与天猫、美团等平台开展合作,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便捷通道。四是促进农民富。坚持“以强带弱、先富带后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主动与生产能力较弱的农户结对,提供日常的技术指导、销售帮扶等,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二)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乡村产业做大做强。立足闽西乡村特色,把相对分散的资产资源、农民群众、社会力量等有效联结起来,全力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一是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形式,组织村集体、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建立村集体与村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村集体、村民增收“共赢”。二是深化村企联建互助。建立“村企结对、联建互助”机制,村党组织发挥村情熟的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征地、用工等问题;企业通过盘活农村土地、山林等资源,帮助农村解决农业种植、加工销售、品牌打造等难题。三是坚持“整乡推进、整县提升”。以跨村联建为抓手,通过设立“乡镇党委+跨村联建党总支+核心村党支部+联建村党支部”组织架构,盘活用好区域优势资源,建设特色产业片区联合体,推动乡村产业连片发展、县域整体提升。

(三)强化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扶持激发内生动力。用好用足政策红利,集中项目、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加大用地保障支撑。盘活农村存量空闲建设用地,县(市、区)每年不低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整理开发空闲地、荒山、荒水等未利用资源,开展非法侵占农村集体土地、林地规范整顿,腾出用地空间,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二是开展项目竞赛激励。实行乡村产业发展项目“揭榜挂帅”竞赛激励,每年组织开展1次项目擂台赛,对获得奖励的项目,优先予以项目、政策支持,促进擂台赛项目落地转化。三是深化普惠金融支持。发挥龙岩普惠金融政策红利,推动金融机构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盘活田地、林地、农村宅基地等资产资源,解决乡村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

(四)夯实人才支撑,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把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推进各类人才向乡村一线集聚。一是实施乡村人才回归计划。深化“才聚龙岩”行动,探索设置乡村人才振兴专项编制、专项资金,吸引专业人才和团队深入乡村一线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柔性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通过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等,推动成果落地转化。二是派强用好“一书记三大员”。搭建开展“擂台比武、我为驻村上项目”等载体,推动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特派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等群体,在乡村一线强党建、抓产业、促发展。三是发展壮大乡土人才队伍。分行业分领域对乡土人才开展精细化、系统化培训,通过组织专家和科技特派员等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传授技术,提升实战本领。开展“乡土人才创业之星”评选活动,组织优秀乡土人才巡回宣讲典型事迹,用身边事、身边人激发干事创业动力。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咨政报告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