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陀寨普济门


摩陀寨普济门 图自网络

周继章

普济门,位于上杭县庐丰畲族乡摩陀寨风景区内,乃古寨之南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摩陀寨,原名武婆寨,又称摩诃山,由撑篷岩、摩陀寨、五子石、雷打石等组成,集青山、碧水、奇石、深潭、古寨、庙堂、城墙、炮楼等为一体。

普济门始建于北宋天圣五年(1017),高1.8米、宽0.85米、深1.35米。当时本地人为避兵祸,在山上结庐而居,筑石墙、石门、石梯、古堡等,形成山寨。明朝初年,比丘尼在此建庵供佛,念经习武,因而此地亦称摩诃寨。清顺治年间重修山寨时易名摩陀寨,普济门之名沿用至今。“普济”二字,取普度众生、济世为怀之意,体现了古人的慈悲与智慧。

普济门以青石条砌筑,立于峭壁之上,居高临下,令人望而生畏,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意。门之两侧,城墙蜿蜒,青石斑驳,苔藓丛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门下石阶,陡峭险峻,直通汀江,为古时出入之要道。每当战乱,普济门即为守护乡民之屏障;和平时日,则为商旅往来之通道。普济门不仅是进出的通道,更是古寨的象征,承载着客家人的生活印记。

普济门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见证了客家人的开拓创业之艰辛、修城筑寨之坚毅、携手御敌之气概。它不仅是上杭之古寨门,更是客家文化之瑰宝,历史之见证。普济门的存在,让人联想到古时的军事防御和宗教信仰,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摩陀寨乃至上杭客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革”时期,山上寺庙遭到严重破坏,普济门亦受波及。自1995年起,乡民自发修复,普济门得以重现昔日华光。修复后的普济门,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它将继续守望汀江河畔,诉说千年古韵。

普济门,作为摩陀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扇门,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伫立普济门下,抚摸斑驳石壁,思古之情油然而生。门之每一石、每一缝,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