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新非遗传承方式,为文化传承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非遗进校园 传承文化润心田


融媒体记者 池银花

近日,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线上交流展演活动”中,连城县隔川中心小学连城拳武术队荣获地方特色拳种一等奖,再创该校武术教育的新辉煌。这是连城县积极推进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连城拳进校园结出的丰硕成果。

非遗走进校园、进入课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途径。2017年以来,我市围绕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积极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等三进活动。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覆盖了全市85所中小学及部分高校,闽西汉剧、闽西客家木偶戏、永定客家山歌、雕版印刷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等多个非遗项目在校园内大放异彩。

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教学日常,近年来我市组织编印了《武平客家童谣精粹》《汀州客家童谣》《闽西客家木偶戏传统剧目经典唱段曲谱集》《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读本》《四堡雕版印刷技艺》《闽西客家山歌曲集》《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普及读本》《永定非遗通识教育读本》等非遗进校园校本教材近20本。目前,全市85所中小学校开设了非遗课程,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闽西非遗技艺》《闽西文化》线下课程并开发线上课程78个,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焕发新的活力。

我市还积极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展示展演、传授体验等活动。通过传承人讲述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亲身示范技艺及现场展演展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累计邀请了1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3650余场次进校园活动。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非遗进校园让传承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市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长张永辉告诉记者。

为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还创新非遗传承路径,组织开展非遗研学活动,目前已策划推出永定土楼、长汀古城、新罗美山采茶灯、连城四角井、连城培田、武平兴贤坊、长汀彭坊、上杭族谱文化等8条非遗研学精品路线,开展非遗研学活动368场次,参与学生超8.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