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凡人诗心
■ 黄秀珍
诗词是流淌在心间的一种浪漫,在岁月中像清泉一般萦绕在心头,诗是我遥不可及的梦。自诩只是在文学边缘游走的爱好者,偶用文字记录生活感想,把它变成散文、诗歌,偶发表于报纸杂志,自我满足陶醉。
生于泱泱华夏,想来是幸运有福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优美精湛。诗的鼻祖《诗经》经久不衰,耐人寻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皆是从《诗经》里走出来的经典诗句,虽距今二千多年,扑鼻而来的仍是那份最纯真无邪的爱情和带着泥土的芬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依然深刻入骨,催人奋进。唐诗宋词里的婉约浪漫也好,豪放清新也罢,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到女词人李清照,再到近现代诗歌的徐志摩、林徽因等,皆是翱翔在诗词歌赋里的一颗颗最璀璨的星,他们用优美的文字串出历史的五彩斑斓,影响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人生最美的韵律莫过于能在诗词歌赋里升华。从牙牙学语就有“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朗朗上口的诗句伴随左右。长大后,感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豪气,“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清丽幽美,“漫卷诗书喜欲狂”悲喜交加的真实情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超脱,“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清新自然......这些优美的诗词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滋养一代又一代人,也许浅藏心灵深处,也许一触即发。
与诗结缘的并非只有李白、李清照等才子佳人。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那时家家户户家境贫寒,物质匮乏,家中不是没钱就是缺劳力,初中同学辍学是常有之事。我在初中插班时,有位女同学在初二下学期辍学,她成绩不算好,可是好学,辍学后,仍不忘学习,她写的一首诗疯传班级,现在依然记得“打谷机,咯咯咯地转,汗水浇筑着收成的喜悦......”心酸涌上心头,为她惋惜与哀叹。也让我另眼相看,佩服之情也油然而生,这也是我第一次品读身边人写的现代诗。我想,写诗最初的动力该是缘起于此,一个最朴实、最真诚的情节。
在一个不经意间,埋在我心底一角的小火苗被点燃,如俏皮的小星星窜出朵朵火花。2012年,我开始有了写诗的冲动,刚开始,七拼八凑,绞尽脑汁拼出的“诗”,打油诗都算不上,兴致勃勃拿给诗人看,他用婉转的语言说:“你还是好好写散文吧。”不服输的我,只要想做的认定的,可自学,好学是强项。自此,每天晨起背诗、读诗,彼时,微信刚起步,进各种诗群潜水,品读好诗、睡前听诗,《为你读诗》《十耘说诗》等一批公众号成了我的关注和最爱。2014年,在漳平诗群的影响带动下,终有了些许进步,每月一同题诗成为日常,热心的诗友将同题诗编辑、点评,发公众号。此期间,写诗热情高涨,诗友间互相鼓励和帮助,促进学习与成长。之后偶有小诗见报见刊,偶有约稿,得以锻炼提升。把对家乡的思念,用质朴简洁的诗句表达,有了《喊故乡》系列展现;在寂静的冬夜,用《致敬劳动者》组诗抒发劳动的艰辛与不易......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年岁一点一点被无情的岁月悄悄带走,好在这十年,腾一席地给诗意空间,在字里行间坚守着那份低吟浅唱的情怀,才有了留下诗的片片痕迹。
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我想,不写诗,无以记。一日无诗难入眠,写诗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情感的一方寄托。无论好坏,默默编织,给诗歌一个拥抱、一份期许,平凡之人也可执一颗诗心,在诗情画意里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