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大院,历史与红色的交响
沈家大院外观
■范晓莲 文/图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是无声的诗篇。”在闽西长汀县馆前镇坪埔村云霄山脚下,隐匿着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客家民居瑰宝——沈家大院。它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伫立在岁月长河中,低吟浅唱着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红色文化。
沈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2250平方米,砖木结构,是一座独特的三堂两横“九厅十八井”府第式住宅。因系沈氏先祖沈显仁所建,故人们通常称其为“沈宅”。它坐东南,朝西北,背倚巍峨青山,山上树木蓊郁,环境幽静而秀美,恰似一幅动人的水墨画卷。
大院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由门楼、雨坪、正门、前厅、中厅、后厅及两侧偏房、厢房组成中心合院。门楼高耸,气势恢宏,虽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门楼上书“轩高岫远”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房顶两边各雕刻一条鳌鱼,张嘴摆尾,好似正在水中嬉戏。走进大院,只见木柱、梁架等构件均雕有精美的图案。无论是人物的灵动,还是花草的芬芳、鸟兽的欢跃,都让人叹为观止。这些图案不仅美观大方,且寓意深远,寄托了古人对家族兴旺、子孙满堂的美好祝愿。墙上有壁画,中厅廊柱上题有“行乎天理,尽其自然”的金字匾额。每一处细节,都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彰显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这里曾是沈氏家族祭祖、接待、宴请、举办婚丧喜庆大事的场所,也是一个小社会,几十家数百人同居大院,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沈家大院不仅建筑、雕刻独具特色,而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据《沈氏族谱》载,沈显仁是汀州府的富商巨贾,家道殷实而乐善好施。他出资修建桥梁、道路、凉亭等公共设施,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福祉。一众子孙也都继承其遗志与家风,致力于家族事业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他们在大院设立私塾学堂,聘请名师教授子弟读书识字、明理做人。这些子弟们为沈氏家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长汀地区的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乃沈氏一族的真实写照。
然而,历史的洪流总是充满了变数与挑战。近代中国动荡不安,沈家大院也经历了无数风雨与磨难。但正是这些磨难与考验,让沈家大院更加坚韧不拔、厚重沉稳。土地革命时期,沈家大院成了红军经常驻留的地方。红军战士们在这里休整队伍、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群众斗争。他们在大院墙壁上留下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标语与口号:“红军是工农的军队!”“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给穷人”......这些标语与口号,不仅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与光辉历程,更赋予了沈家大院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沈氏家族的子孙后裔中,也不乏坚定的革命者。他们深受革命思想的感染与熏陶,毅然投入革命斗争的洪流,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殊死搏斗,为革命事业与民族独立矢志不渝、奋斗终身。
时光荏苒,沈家大院历经数百年沧桑变迁与风雨洗礼,如今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探访、领略风采。它不仅见证了长汀地区的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更承载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与革命精神。它是历史的丰碑与见证者,也是精神的灯塔与指引者。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同时也激励我们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与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离开沈家大院时,我回望这座古老而神秘的民居建筑。它依然静静伫立在岁月的长河中,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我想,这些故事将会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中,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