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卓异”知县:江藻
■陈健
江藻,字鱼依,湖广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人,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拔贡的身份知龙岩县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膺卓异去”。在龙岩知县任上前后有六年之久。
“卓异”,为突出、出众的意思,亦指杰出之人。清朝时期,吏部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之为“卓异”。“卓异”又常常用来形容杰出的人物或事件。
乾隆三年(1738)版《龙岩州志》“秩官志”和民国三十四年(1945)版《龙岩县志》“职官志”,对江藻的“卓异”表现均予以记载。
江藻,清朝时期的一名读书人,虽仅取得“拔贡”之功名,朝廷却任其“知龙岩县事”。他刚刚到龙岩走马上任“甫下车”,就大刀阔斧地实行革新除弊。任职期间,十分重视教育文化事业,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建了“新罗书院“,康熙二十六年(1687),主持兴建小池“龙津书院”(今称龙池书院),同一时期,他还建适中“大中书院”和“复性书院”等。重建新罗书院,江藻“予捐资四百有奇”用于“置产”。书院施行“聚士子讲业考课”,探讨、交流问题,进行学业考核,提高教育水平;提倡各乡社立社学,“延师教之”;僻远的万安兴办社学时,江藻“首先捐俸”,作《万安社学序》,“遴宿儒而司训,行集该里之子弟资性通敏者孜孜而向学”。社学的兴立,“自是人皆向学,今称人文差盛。”组织修纂《龙岩县志》10卷,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书成刊行。江藻自己动手,写下了《重修南城楼》《首春校士新罗书院》《华盖岩》等诗篇和《新罗书院记》《万安社学序》《重修龙津桥序》《重修报恩寺序》等文章流传于世。
兴办实事,注重基础设施的修建。县治南门外龙津桥“木渐就朽,骎骎乎有摧折之势”,面对龙津桥将圮之状况,江藻“倾囊金倡修之”。对于城垣、城堤、内府、公堂、谯楼、吏舍,以及泮池、仓廒等工务,做到“无不具举”予以修整。想方设法,不断努力,争取上级支持,成功地解决了与邻县之间的粮赋纠纷等问题。其“卓异”的政绩,让龙岩民众“尤感其德”。
江藻结束了龙岩的政务,“膺卓异去”后,本邑士民为他立祠,“祀于(新罗)书院之右,以报享焉”。可见龙岩士民对其爱戴之深。
调离龙岩之后,江藻荣升云南省陆凉州(今陆良县)知州,再擢刑部员外郎,又转工部营缮司郎中。他从“知县”的地方官任起,不断升迁,最后擢至工部“郎中”,与他的勤勉敬业,深厚的家国情怀分不开。无论是“一朝作吏去乡邦”,还是“却辞五马入皇都”,均表现出他对一方水土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和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