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事的悲壮抒写
■ 钟德彪
历史叙事宏阔,故事叙事细腻,二者互相交织,融为一体,引发情感升华和心灵共鸣,字里行间穿越的崇高美,让人掩卷沉思,久久怀想。这就是近读长篇纪实文学《为有牺牲》给人的深刻印象。
《为有牺牲》聚焦闽西红土地波澜壮阔、浩荡沉雄的历史,抒写了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付出的奋发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高擎的思想火炬的引领下,为着“人的解放”这一崇高理想而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勇敢前行。
闽西地处闽粤赣边山区,历史上成为北方汉人饱受战火之乱而不得不向南迁移的生命乐土,与土著融合,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怀揣中原文明薪火,安土重迁,家国情怀,每遇风雨飘摇、社稷动荡之际,总是站在历史潮头,揭竿而起,奋不顾身。
这种强大的文化基因,就是闽西红土地古已有之的传承,也是《为有牺牲》纵情歌唱的精神气质,从而迸发出磅礴力量。
《为有牺牲》从松毛岭战役写起,作为一个支点,既回望闽西大地曾经开创的轰轰烈烈的火红世界,也阐释闽西子弟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及其过程所经历的苦难悲歌,同时,随叙事主体的展开、深入、取舍而切换时空。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书中既有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事件,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的披露,读后让人有一种“知其所以然”的快意。
《为有牺牲》刻画了一个个鲜明而极具个性的“人”在革命斗争中的爱恨情仇以及展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这些个性,通常由一个个精细入微的故事组成,让人更丰满地“立”起来。
《为有牺牲》一方面倾情抒写闽西儿女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惊心动魄——“为有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另一方面又倾情书写在闽西红土地上坚持斗争的荡气回肠——回答为什么产生“为有牺牲”的历史因缘和文化传承,由此激发无穷的力量,实现“为有牺牲”的双向奔赴。那是为崇高的革命事业而奋斗的理想昭示,从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由此充分彰显了作品本身的文学张力。
(作者单位:龙岩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