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为大单元教学找到一条实践性的“适用之道”
■刘喜如
近年来,大单元教学,论者迭出,歧见纷呈。学界的研究文章热热闹闹,而现实的课堂却冷冷清清,有些一线教师则感到迷雾重重。如何从操作的视角审视大单元教学?为大单元教学找到一条实践性的“适用之道”?笔者想从以下三个方面,与一线教师交流。
是何:大单元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什么是大单元教学?对此,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我认为,今天新课程提出的大单元教学,与传统的知识点为单位的碎片化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样态。客观地说,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而传统的知识点教学却弱化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将原本拥有内在联系的学科知识体系人为地割裂,导致知识教学的碎片化、浅表化,从而遮蔽了学科知识自身应有的魅力,更难以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
而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以某一专题(主题、话题、问题)为核心,将相关的课程资源组成结构化的学习单元,并施以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它强化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还原了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大单元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性和有序性,而本质在于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处理。所以,在知识内容上,今天新课程强调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大单元教学,就是要立足于知识统整,摒弃碎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为何: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学科之所以为“学科”,而不是简单概念与知识点的堆砌,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关系与结构,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及学科知识。所谓结构,简单地说,就是事物的联系,它表现为组织形式和构成秩序。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这恰恰是由整体内部各个要素间的有机联系(结构)所决定的。
毋庸置疑,任何知识总处于联系之中,每个知识都有与它相联系的知识,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它的产生和它产生的意义。孤立的碎片化知识点是惰性知识,不能存活。知识只有在联系中才能生长,才能产生新的知识。碎片化、点状式的教学割裂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所谓的“双基”,却严重妨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特别是导致学生整体思维和复杂思维的能力丧失!
如何:大单元教学如何走上实践之道?
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教学者要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分析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合理整合学科知识与教学资源,并进行系统优化处理,最后付诸于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实施大单元教学要与学科特点相结合,体现鲜明的学科性,不同学科实施大单元教学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具体地,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包含以下六个环节:
一、分析教材学情:基于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理清教材的编写体系,构建若干学科(模块)单元,并深刻把握单元之间的关联。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需求,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二、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构建的学科(模块)单元,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精心设计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前后相继、有机衔接的若干课时学习目标,贯穿于大单元教学过程。
三、确定单元主题: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提炼学科“大概念”作为单元主题,用以统领单元学习,帮助学生发展学科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结构化和知识立体化,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四、设计教学活动:围绕单元主题,设计一系列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要坚持素养导向,介入恰当的情境,生成有效的学习问题和学习任务,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五、实施课堂教学:按照设计的教学活动,分课时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做中学”,建立“学科实践”教学新样态,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积极参与课堂,通过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深度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六、开展教学评价: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水平”,聚焦学生学科素养培育的达成,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单元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前置性评价的应用,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作者系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