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历史逻辑与实践方略
■丘佳莉
改革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从党中央和习近平主席提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要求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部署“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实践,其核心目标与追求始终如一。面对新要求,了解其蕴含的历史逻辑,把握其目标指向,有利于更好理解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实践方略。
一、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历史逻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九十余载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在党的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改革创新的步伐始终未曾停歇。
(一)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解决我军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
要攻克国防与军队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体制性梗阻、结构性矛盾及政策性难题,其驱动力与解决之道均深植于持续、深入地改革。2014年10月,习近平主席亲自部署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会上,他深刻剖析了军队存在的“十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倒逼改革进程,确立了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大方略。人民军队在古田再次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整训。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 解决这些问题, 归根结底要靠改革”。
(二)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决定我军能否制胜的重要手段
人民军队的根本职能是打仗,这个职能指向军队首先要能打,其次要能够打胜。2015年11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发出深化国防与军队改革的动员号召,开启了人民军队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此次改革使得过去相对独立的军兵种部队在战区的调度下常态化开展联演联训;使得人民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重塑,过去国土防御型的兵力布势被改变,远程打击、信息支援等新型作战力量得到充实加强。一系列改革举措体现了向改革要战斗力的目标,切实提高了我军制胜未来的能力。
二、持续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实践方略
坚持用强军目标来审视、引领、推进改革是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2024年7月,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称《决定》)里645字关于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要求中,无不贯穿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一)以党指挥枪为原则,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
《决定》明确“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的核心要义是确保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于军队领导管理体系与运作机制的优化与革新,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完善请示报告、督促检查以及信息服务等工作机制,全面巩固并完善军委主席负责制的根本性制度安排。完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的目标要求是围绕强军目标中建设一支“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来引领改革的,目的是把习近平主席确立的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贯彻到人民军队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
(二)以提高战斗力为遵循,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
构建完善的联合作战体系是确保战斗胜利的关键支撑,这深刻映射出新时代强军目标下对于建设一支“能打胜仗”人民军队的要求。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必须优化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的职能配置,进而打造出一个高度集成的联合作战体系。强化指挥中枢的建设也是当务之急,需推动联合作战指挥机制向基层单位延伸。此外,网络信息技术与联合作战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2024年4月,习近平主席亲自决策组建信息支援部队,主席的这一决策旨在驱动我军联合作战能力迈向新的高度。
(三)以一体化系统论为依托,深化跨军地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把“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针对新时代面临的高端军事需求与技术供给能力不匹配、区域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布局不联动的问题,习近平主席部署推动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决定》首次提出“健全国防建设军事需求提报和军地对接机制”,明确要建立军地协同、常态运行的协调体系,促进军地之间双向支撑和拉动。这一实践路径,深刻体现了以强军目标为引领,全面统筹并推进各项改革举措的深远考量。
(作者系中共龙岩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