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同康迈新程
■高顺辉 文/图
从偏僻山坳到县城中心,从羊肠小道到宽阔大路,从低矮民居到高楼大厦......上杭县临城镇同康村实现了华丽蜕变,这个革命基点村凤凰涅槃,成为如今的紫金移民第一村。
同康村原位于紫金山西北面的半坡上,是才溪西部一个最边远的村。才溪是著名的红色据点,毛泽东的著作《才溪乡调查》中就写到了同康。1929年,红四军入闽,红色旌旗漫卷杭川大地,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同康人举起梭镖闹革命,建立了铜坑塘村的乡苏维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同康的河头自然村地处汀江岸边,这里距汀江河码头较近,是当时才溪水路交通的必经之地,运往才溪的油盐布匹药材等重要物资大部分都要通过同康的河头码头,因此,这里便成了才溪革命的后勤保障基地,驻扎着红军和赤卫队。作为才溪的西大门,同康村为保障红色苏区才溪的商品正常流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民党钟绍葵部就驻扎在河对岸,他们几次攻打同康河头,企图扑灭革命的火种,都被红军、游击队打垮。英雄的同康儿女同仇敌忾,以至在这里逐渐形成以汀江为分界线的红白对峙局面,汀江见证了英雄儿女的铁血丹心。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形势影响下,同康村有许多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成立赤卫队,妇女、儿童也组织起来,帮助站岗放哨、查路条,还有拥军优属的耕田队、妇女洗衣队,帮助解决红军家属耕田种地,使参军人员无后顾之忧。这里演绎了许多动人心弦的革命故事。村中有一户人家,兄弟3人游其雍、游其芬、游其煌先后加入革命队伍成为光荣的红军战士,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三兄弟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人称“红色三兄弟”。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同康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保护游击队员生命安全,并经常为游击队运送粮食、物资,赤诚热血挥洒在山间小路上。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康村党组织长期坚守革命阵地,革命武装斗争从未间断,革命火种从未熄灭,成为红旗不倒的坚强堡垒。在这里走出了我军高级指挥员游玉山大校。新中国成立后,同康被认定为革命基点村。
同康曾经是才溪的“西伯利亚”,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在紫金矿业未勘测到那片土地上的金铜矿以前,村民们一直居住在那片山上,靠山吃山,微薄的收入勉强能维持生计,生活、上学、看病很不容易。如何改变命运?20世纪90年代,随着紫金矿业开发紫金山,同康村的命运便和紫金矿业联系在了一起。同康村是紫金矿业开发紫金山金铜矿涉及到的用地面积最大村,当时紫金矿业给全村200多户失地村民都补偿了一笔原始股票,同康村村民以折价入股的方式,变成了紫金原始股股东。2001年-2003年,为支持上杭县矿业兴县战略和紫金矿业开发,全村251户1201人分两批由才溪镇同康村搬迁至上杭县城二环路北侧,新村规划整齐,一排排新房成为县城的一处风景。2004年12月7日,上杭县政府批复:撤销才溪镇同康村,设立临城镇同康村,现同康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318户1556人。
2009年4月,随着紫金矿业原始股解禁,价值飙升了600倍,一份股的市值从1338元逼近80万元,一夜之间,该村几乎全村人都成了百万富翁。同康村声名鹊起。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助推和紫金矿业的倾情帮扶下,同康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了村部和村部广场、同康大厦,完成了公园建设、全村基础设施改造,实现了雨污分流、村主干道白改黑、次干道路面硬化,经过一番“梳妆打扮”,同康村的“颜值”越来越高,已经成为紫金矿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鲜活样板。
从偏僻山坳到县城中心,变换的不仅是生活空间,更是全新的生活图景。村民们的各种机会进一步拓展,家家安居乐业,小洋房拔地而起,小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教育医疗资源更加完善,宽阔的环村大路让大家出行更方便,家家户户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公园里鸟语花香,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倍增......红色同康正奋力书写共富共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