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弘茶香飘南洋
公馆岭茶山
■ 张永和
时值金秋,漳平市茶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易炳福引领我们一行文友,登上戴云山九龙江上游公馆岭茶山采风。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茶农自古向往海洋,把自己家乡也称作“南洋”。有当代诗人题曰:“何必漂洋过海?眼前便是南洋!”
这里是谜一样的茶山。茶农们泡上景弘茶,精彩的传统茶文化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漳平市作家协会主席邱声光,近年退休自愿带领老文友登上南洋公馆岭茶山,不仅身体力行开荒200多亩茶山,创办聚缘茶业公司,种植景弘茶苗,还浓墨重彩写下多篇优美的传统茶文化论文和故事。他说,历史上这里是九龙江上游繁华的茶乡农贸市场,有条直通京城的古驿道,建了公馆,供过往官员和邮差住宿,成为南国著名景区,被称为“公馆岭”。
说着,我们爬上公馆岭上“平宁亭”。前后有两副对联,描绘出这崇山峻岭宏伟壮观的气势。
当地茶农娓娓道来,讲述传统漳平水仙茶文化的美谈,历数皇上京官、文人墨客在南洋公馆岭丰富多彩的故事,特别令人难忘的是讲到有关明代大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王景弘在这茶山的精彩传说。他们说,王景弘是我们家乡的乡贤,从小饱受苦难,进京后兢兢业业,效忠皇上,靖难清君侧显身手,冲锋善战呈忠心。皇上委以重任,与郑和同为正使走马上任下西洋。他在奉旨返闽建造宝船出海前夕,忙于收购土特产品,专程沿着古驿道来到南洋公馆岭茶山,把家乡的“山货”水仙茶经泉州运往海外各地,成为世界贸易精品。乡亲们十分激动,亲切地把漳平水仙茶称为“景弘茶”。
“真是无独有偶啊!”我接老茶农的话说,“我们在海外采写《王景弘传》时,不少华侨华人也把漳平水仙茶唤成景弘茶!”
说话间,邱声光热情地把我们拉进“聚缘茶业公司”办公楼。公司经理陈清木正在泡茶伺候客人了。
我们一边品茶,一边聊着王景弘的故事。那是世纪之交,我当选为省九届人大代表,在福州开会时,时任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很重视宣传王景弘。他说:“王景弘是我们福建的乡贤,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作出很大贡献,大有文章可作。”(引自人民出版社《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796页),他嘱咐我在海内外深入采访,写好景弘故事。当时,王景弘史料奇缺,海外却极为丰富。世纪之初,我在东南亚采访时,马来西亚客属总会原主席、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学会(柔佛)会长萧光麟博士,领着我参观了南洋景弘岛、文莱王景弘总兵大街和多处纪念王景弘的庙宇,讲了许多王景弘在海外开展和平外交,同当地居民和华人广泛接触,传播唐山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保健医疗知识,赠送丝绸、瓷器和土特产品。萧光麟博士告诉我,海外华人最感兴趣的是王景弘精心选定的唐山元代天历二年(1329)出产的九龙江上游南洋水仙茶。当时,大家饮后纷纷点起大拇指,赞扬水仙茶叶外形紧结,色泽乌绿带黄,香气清亮细长,滋味清醇爽口回甘。王景弘特地把水仙茶种籽分给海外乡亲,并详细讲授了种植和制作技术。
难能可贵的是,在马来西亚民间,至今还流传当年王景弘介绍的唐山南洋“茶经”:“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五道六道也不差、七道有余香、八道有余味、九道十道还回味、青蒂绿腹红镶边。”这也就是流传千年的九龙江上游的“景弘茶经”啊!
萧光麟博士在百忙中特地陪同我去柔佛州新山茶园参观。也许是热带雨林滋润,茶林长势喜人,制作技术也基本相同,只是为节省劳力,提高工效,海外茶园提早机器制作了。我跟踪采访,从采茶、摇青、炒青、揉青、定型、烘焙,直至品茶、评茶,都严格按操作规程办,确保“景弘茶”质量步步提高,深受海外游客的欢迎和喜爱。
萧光麟博士说,王景弘挥师八下西洋,“西洋”指的就是我们东南亚的南洋,与唐山九龙江上游的“南洋”同一地名。时过境迁,人们对“水仙茶”的称呼几乎忘了,但许多海外华人都牢牢记住“景弘茶”,产地同是南洋,讲起来也顺口一些。这正是“景弘茶香飘南洋”的由头啊!
在“聚缘茶业公司”,乡亲们品饮“景弘茶”,听我讲述马来西亚“景弘茶”的传说,高兴得哈哈笑了,纷纷为海内外两处的南洋“景弘茶”点赞。
这时,艳阳高照,从公司办公楼窗口望去,万峰环抱的南洋公馆岭茶山,一望无际,生机旺盛,浓绿青翠。身穿各色彩衣的采茶女,穿行在墨绿茶园丛中,活像一个个大自然画师,打翻了调色板,把强烈的深绿油彩倾倒在崇山峻岭,如同东南亚茫茫碧绿的南洋大海,烟波荡漾,巨浪翻滚,闪着绿光,绿得耀眼,绿得教人心头也发痒了。恍惚间,我似乎看见我们的乡贤王景弘身披明代总兵制服,浑身帅气,英俊魁伟,正从南洋绿海深处向我们走来。此时,我随意溜了一首客家山歌:
金风送爽好时光,
景弘茶香飘南洋;
滋味香甘又可口,
万水千山齐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