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做客重阳节


陈健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九”是奇数,又称为阳数。九月初九,“九九”相重,日月并阳,故名重阳。

重阳节,在全国的许多地方为重要的节日,节日那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扫墓拜祖宗等活动,还会办宴席请亲戚朋友。然而,我们村与龙岩(新罗)的大部分村落一样,没有过这个节的习俗。全小池镇的10多个村中,也只有其中的两个半村有过重阳节,可以说是“同乡不同俗”了。我两次过重阳节,分别是在亲戚家和同学家过的。在那里,领略了他们过重阳节的习俗,知道了两个地方为何有过重阳节的传说,其故事予人感慨。

我第一次过重阳节还是在孩童时。那天十分高兴地跟着祖母回她的娘家,步行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祖母的娘家是一座大型的土楼,里面住着很多户人家。过节这天,各家各户的人员一般分为两拨,一拨人去祭祖扫墓拜祖宗,另一拨人在家准备宴席。跟着祖母进入楼内,只见家家户户或是在宰杀鸡鸭鱼兔,或是在做米粿米糕,或是对各种食材进行切配、炒煮、蒸烤、油炸,准备、制作着各色菜肴。大楼西侧的“踏碓”房传出“啊呀咣荡”“啊呀咣荡”的声音,十分悦耳、响亮,那是人们正在用碓臼加工糯米糍粑的响声。祖母和其他来这里做客的人一样,未有歇息便加入到了“帮厨”等事务之中。楼内客来人往,热闹非凡。尽管大家忙忙碌碌,但人们神采飞扬的笑脸,和着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汇成了一幅动感十足的场景画。不错,各家各户正为今天的节庆认真地准备着宴席。年少的我看到厨娘(师)制作的食品早已垂涎欲滴,期待着快点、再快点吃上这些美味佳肴。

倏然,一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打转:我们的家与祖母的娘家可是在同一个乡里,况且也只差几里的路程,为什么自己的家没有过这个节呢?好奇的我就去找舅公,他参加完祭祖活动,就让我缠着刨根问底。舅公乐呵呵地、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他们这里过重阳节的来历——

早古的时候,他们村也没过重阳节。不知到了什么年代,家中的一位男子娶了邻近客家地区的姑娘为妻。婚后第二年九月初九这一天,全家人一起吃早饭时,家公发现儿媳妇少了言语,没有了往日的活泼,且心事重重,细看她的双眼,眼角似含有泪水。家公看出她的不高兴还以为是小夫妻俩拌嘴,便和蔼、关切地询问并予化解。儿媳妇却吞吞吐吐、小心翼翼地说:“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阳节,自己娘家有过节的习俗。今晨就早早起床,准备帮着婆婆做一些过节的事。可看到家里冷冷清清,完全没有过节的氛围,很是不习惯,心里也难过”。家公听了儿媳妇的话,晓得她不高兴的原因后说:“我们这里没有过这个节”。继而又问:“如果过重阳节,是怎样的过法?”儿媳妇听说了过节,顿时心情舒展,喜形于色回道:“重阳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祭祖拜祖宗扫墓地,节日这天,各家宰鸡做糍粑、沽酒办宴席,请来至亲好友,大家一起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吃大餐庆节日......”

家公听了她的言语,看着年纪不大的儿媳妇,心里感叹:儿媳年少纯真啊!但又想,十五六岁的姑娘离开自己的父母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家里来,也确实不容易,想父母家人,念娘家的事,是人之常情。想到此,对她的怜爱之心油然生起。家公自言道:“儿媳妇毕竟年少单纯、童心未泯啊,想父母,惦记着过节的热闹氛围,是孝心和真性情的流露,甚是可爱啊。”转念又想,大冬稻已收割完毕,且年成不错,农事也告一段落,可以利用空闲的时刻请至亲好友到家来聚聚,放松放松,满足儿媳妇想过节的心愿。于是家公爽朗地笑着对儿媳妇和家人们说:“我看要过重阳节也不难,鸡鸭鱼、糯米、菜蔬、米酒等等家里都不缺,我们大家都动手,操办过节的事......”这个村其乐融融过重阳节,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我被舅公说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也深刻地感受到,这位家公是乐观、豁达、开明的家长,他既有柔软的内心,又有慈爱的心性,爱着自己的小辈家人,能够看好时机突破旧的传统束缚过上重阳节,营造出其乐融融、和谐和美的家庭氛围,让每位家庭成员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愉悦,享受着团圆的快乐!正因为如此,温馨和谐、其乐融融过重阳节的习俗在这个村里经久不息永流传。

第二次过重阳节是在去年。重阳节的前几天,河对面村的老同学隆重邀请去他家做客,我欣然应允。

重阳节傍晚时分,夕阳西照,红霞满天,大地流光溢彩,我们如期而至,落座就餐。大家饮美酒、尝佳肴、话情谊,愉悦的心情写在大家的脸上,欢声笑语在厅堂荡漾。在杯盏交错的当儿,我的心却走了神。心想,他村与我村仅一河之隔,为何他村有过重阳节呢?

带着疑问,向同桌的一位长者讨教。长者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自己的村子虽然不大,可也有上片和下片之分,尽管‘片区’不同,却是同姓同族。村上片的族亲没过重阳节,自己所在的下片有过。而与你们村不仅隔了一条河,也不同姓,习俗存在差异更是情理之中”。

同村同姓同族的人,在有否过重阳节上竟存在着差异,我从未予以关注。听了他的言语,着实让我诧异。心想,这不就是典型的“一村有两俗”吗?于是不失时机地向他问个究竟。长者喝了一口酒后说道:“村上片和下片其实是两个兄弟传下来的后人。相传,生活在村下片的男子,娶了一位有过重阳节的姑娘为妻,婚后她每年都会回娘家过重阳节。几十年过去了,年轻的媳妇变成了年长的老太太。年龄大了回娘家也不方便。那一年又要过重阳节了,老太太为不能回娘家过节而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伤心不已。儿子得知母亲的心病后十分着急。想想一定得找个好的办法让老母亲开心、快活。

到了重阳节那天,儿子按照母亲娘家的习俗和做法,在自己家里操办宴席,请来亲朋好友,让大家一起欢快地陪着母亲过“重阳节”。这一做法正合老母亲的意,老太太开心快乐,全家人喜气洋洋,亲朋好友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