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罗坊记事
■邓晓华
1969年11月,我母亲从连城文亨公社调任罗坊公社妇联主任,我们全家在罗坊生活了一段时间。1974年7月,我和同学奔赴农村广阔天地,来到罗坊知青场插队,又住了几年。后来因为自己从事语言学人类学的研究,对罗坊的风土人情有了再认识,罗坊的山山水水、民风民俗总是不知不觉地浮现在眼前。
罗坊位于两条山脉之间的一条大山谷,“环滁皆山也”,一条河流穿谷而过,每到春季,百亩油菜花盛开,阵阵花香扑面,袭人心扉,村落炊烟袅袅,宁静安详。罗坊为罗姓单姓聚落,数千人口,均为客家人。罗姓始祖万一郎公,自宁化石壁迁入。罗坊村落由中间一条街路划分为上、下罗大队,古时奉行“同姓不婚”,婚姻圈主要是数里之外的文夫、岗头与肖坑村落,以避免因近亲生育引起的各种遗传病;古代街路整洁干净,巷道井然有序,几条人工水渠穿村而过,水清可鉴。村中有凉亭公厅及宗祠,可供村人聚会。罗坊有中、小学及供销社、集市、卫生院、理发店、露天电影场地,可以满足村民基本需求。
我研究福建客家与畲族关系多年。根据田野经验,认为客家与畲族关系密切,主要证据是:1.祖先牌位及族谱记载“万、念”等文字表述与畲族高度一致,而与其他汉族族群不同;2.客家与畲族语言有一批核心同源词,如罗坊话“头那(头)”的“那”,“必椒(辣椒)”的“必”,就是苗瑶语族壮侗语族词汇;3.客、畲都有形态不一的“拜狗”仪式,如连城四堡邹姓祭祖时有给祖先供肉粥即狗肉稀饭的习俗;4.DNA研究表明客家男性大多来自北方,但客家女性则与畲族遗传结构更为密切。客家文化是北方文化与福建土著文化(畲族文化为主体)融合而成,客家认同是文化建构过程的结果,人类文化始终伴随着不同文化融合过程。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主要民居特点,意指住家房屋结构面积大,具有多个厅堂和天井,体现财力、文化观念、宗支力量特点。罗坊有许多此类建筑,我家住在下罗“老公社”,就是典型的“九厅十八井”民居,原为地主所有。此处建筑很有特点,中间是中轴线,上下大厅,一个天井,厅外是大晒场,左右及下方分别是三个院落,约有20—30间房子,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中庸对称,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观念。大厅庄严肃穆,略有阴森感,平时很少有人过去,右侧院落及书房由我家居住,左侧为农械厂使用,下方为养老院老人居住,有一古老桂花树,逢时飘香。建筑门窗及家具装饰有各种戏文刀马图案,灌输中国文化的礼义廉耻价值观,体现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耕读传家”精神。
罗坊最著名的文化景观当属“云龙桥”,修建于康熙年间。全桥由数百根大木及石条组成,桥墩微翘,状如旧时女子绣花鞋貌,桥面铺鹅卵石道,全长近百米。阁楼斗拱风格,供文昌君神明,全桥无一铁钉,气势巍峨。我考察过中国南方许多古代廊桥少见此规模者。此桥当耗资甚巨,以罗坊当时之财力资源,不知是如何完成的。究其桥形态来源,当属“风雨桥”,是汉族与土著民族融合演进的产物,其主要功能并非交通用途,而是居民游乐聚会之场所,如壮侗民族地区有许多此类“风雨桥”。此桥之上文昌阁内立有一1970年代重修文昌阁功德牌,赫然发现母亲名字列入其中。母亲一生多行善举,在罗坊勤苦工作多年,包队与村民“三同”,同情弱者,深受村民尊敬。余留此一印记,后人只有怀念了。
从罗坊到县城有一条20余里翻越西上煤矿的曲折蜿蜒山路,是古代驿道,即“官道”,两侧道旁植有古松,时有涛声,蔚为壮观。我在县城读中学,每到周末往返此道,古道村边入口处,有一片树林掩映下的阴森坟场,每经此地,心生恐惧感,会加快脚步,毕竟是“自家的祖先,别人的鬼”。附近的肖坑村也有一条通往县城的“官道”,道旁的古松更有规模气势。1974年我插队文夫村时,见过村里有许多古松,其形状颇有古风,跟我见到过的北京、京都、罗马等地的古松类似。我家来罗坊之前,曾住在文亨文陂“老公社”,周边多为千年古樟,小河流水,古寺昏鸦,甚有古意。客家村落环境是非常在意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因素的主导作用的,可惜的是,这些代表文化标记的古木在“文革”中几乎被破坏殆尽!我们今天只能通过极少数因为特殊原因保留下来的客家村落来还原历史,如江西瑞金叶坪村仍旧古樟环绕。
罗坊英才辈出,最著名人士当属罗列了。其应是闽西地区国民党最高军阶的将领,早年毕业于连城明耻中学(连城一中前身),黄埔四期生,曾任中将参谋长、第一军军长、台湾地区三星上将陆军司令、参谋总长。他是著名抗日将领,参加过抗日正面战场主要的大战、恶战,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罗坊宗亲为纪念罗列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奋不顾身的英雄气节,特别在“云龙桥”旁建立“将军亭”。后辈英才,仅我所知,还有罗祥基博士,现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主任医生、教授,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我国肝胆外科泰斗吴孟超院士的博士高足,其医术精湛,交口称誉。
罗坊民风淳朴,为礼仪之邦。村中立有旧时的“贞节牌坊”,以宣传汉文化核心价值观“贞操与节”的观念。亦有文风,记得我家隔壁有一小儿麻痹症少年竟然能熟读《西厢记》《聊斋》等;夜晚时节,如闻锣声,其声凄厉,则是村中有人去世之号也;过年相互之间请客可延至月余,所谓“礼物的流动”,以满足乡间的人情世故,建立面子关系网络。物产较丰富,食物常用古法老酒、大禾米粄、“岩头芋”、“索粉”(一种野芋磨制的粉条)等。
其人性彪悍勇敢,外人称之为“岩头蛮”,宗族势力较为强大。记得曾发生了一起大规模宗族械斗事件,起因是罗坊罗姓宗族与岗头刘姓宗族争夺一个未曾结婚生子即夭折的“婆太”风水坟地。我后来到厦大人类学系研究客家文化才了解到,这种争夺“婆太”风水坟地的宗族械斗缘由竟广泛存在整个客家地区,这其实是文化冲突的结果。
罗坊有个古老习俗,即“走古事”,由小童装扮成古代戏文中的历史人物,坐于神轿之上,由各个房头组织本房青壮抬轿竞走,一房一轿,从公社后戏台狂奔至“云龙桥”下溪流的乱石之中。其意是,一方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像集体记忆;另一方面是宗族内各个房支之间的力量与财力的竞争,体现宗族内部房支的协调与平衡及权利的再分配。
题图:上官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