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溪改造后更需呵护


周继章

日前,笔者在农村采访时,观察到许多村里进行小溪的改造和升级,同时还进行了绿化,有些成了村民的栈道,使村民散步有了可去之处,但离聚集地较远的地方,却是另一番景象:小溪旁的小路又是杂草丛生,小溪里残枝败叶或枯草等使溪道变得狭小,与美丽乡村建设有点背道而驰,削减了美丽乡村的魅力。

当前,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其中,小溪的整治和优化更是重点工程之一。通过对小溪的改造,不仅美化乡村景观,也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安全、整洁的生活环境。然而,单纯的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续的管理和养护同样重要,缺乏持续的维护将会导致小溪再次陷入衰败状态。因此,如何在小溪改造后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与养护,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小溪改造后的日常养护是重中之重。定期清理淤积物、修剪岸边植被、维护水质净化设施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这不仅可以确保小溪的功能正常发挥,也有利于营造优美的景观环境,增强市民的生活体验。同时,对于小溪周边绿化带的保护也不容忽视。适当的修剪修整、病虫害防治,乃至补植补绿,都能够进一步改善小溪的生态环境,增强其对周围区域的美化效果。

其次,健全小溪管理体系是关键所在。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法规制度,明确管理责任主体,落实管护措施。同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建立村级小溪管护小组,定期开展清淤疏浚、水质检测等工作,确保小溪环境卫生。此外,加强对管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保证管理质量。同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是重点所在,在小溪改造过程中,应当考虑后续养护需求,合理规划排水系统、绿化带、护岸设施等,为日常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建立健全小溪水质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污染问题。加强对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大家自觉维护小溪环境,共同参与到管护行动中来。

最后,创新管护模式是根本所在,政府部门应当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管护路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例如,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邀请专业机构承担小溪的日常维护工作;或者动员当地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出资,建立小溪环境保护基金,为管护工作提供持续性资金支持。政府部门固然是主力军,但小溪的管理和养护也离不开村民、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定期组织义务劳动、开展环保宣传等,鼓励社会各方主动参与到小溪的管理和养护之中。同时,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以持续保持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