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绘好三张“画卷”助推乡村振兴
■通讯员 陈天长 游莉榕
深秋的长汀县涂坊镇溪源村,漫山茶树青翠欲滴,溪源水库水光潋滟,三两白鹭嬉戏觅食,入村口牌匾上“水静云闲,自在溪源”格外醒目,阵阵茶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溪源村依托山峰环绕、地势开阔等自然地理环境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共富路”,绘就“支部引领、产业提升、生态旅游”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溪源画卷。
绘“支部引领”画卷夯基础
组织路线是群众工作的生命线,溪源村抓牢抓实基层党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两委”成员是村民的主心骨、发展的领头羊、稳定的顶梁柱。如何让村党支部内有凝聚力,外有吸引力,富有战斗力,是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涂美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涂美和始终把建强班子、带好队伍作为工作的重点,严抓“两委”班子工作作风,确保群众有事快速响应、即刻处理。践行脚底板工作法,村“两委”成员走上田间地头,主动问、用心解、及时访,努力把优质服务送到村民身边,把矛盾风险化解在村民身边,把平安幸福守护在村民身边。“村里很少有隔夜的矛盾,书记一到场,事情解决了,我们的心气儿也就顺了。”村民涂小英说。
绘“产业提升”画卷强动能
以“乡村旅游、绿色旅游”为抓手、“产业优、移民富、库区美”为目标,推动绿水青山“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
溪源村发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优势,成立长汀涂坊溪源茗茶合作社,党员群众纷纷以资金、技术、土地等形式加入合作社,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内现已注册“丹溪红”“溪源茶”等茶叶品牌,全村共种植铁观音、肉桂等十余种茶叶,成茶以红茶、绿茶为主,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平均年产量达10余万斤、年产值600余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43%以上,促进茶农人均年收入增收3万余元。充分发挥“全省十个移民后扶示范区之一”“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优势,累计获得各级乡村振兴及移民后扶示范专项配套资金约5000万元,通过科学谋划,积极挖掘人、文、地、产、景五大要素,打造“党建+文旅+产景”模式,建设溪源别院、溪源茶厂、生态泳池、红军步道、栈道船坊提升、肖屋“钦蜜九号”百香果采摘园、丘屋岗花海景观、文化长廊、制茶体验中心等项目,自2023年溪源别院正式开放以来,共接待旅游者4万余人次,促进消费25万余元,带动周边溪源茶、豆腐干、高山蜂蜜、油茶等特色农产品销售,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鼓起了“钱袋子”。
绘“生态旅游”画卷助发展
溪源村借助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态势,由观光式旅游逐步转变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发宜居宜业的美丽生态溪源。
坚持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村民小组为主组建12支创城先锋队,由党员带头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共开展集中整治30余次,累计发放倡议书1000余份。坚持以“生态、休闲、养生、体验”为理念,进一步提高以乡村旅游促乡村振兴的承载能力。
通过“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把茶产业与文旅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制茶体验中心”,游客可亲身体验采茶到毛茶制作的全过程,以“实体+基地+体验+配送+电商”的立体模式,积极探索茶旅特色周边产品,提升溪源茶文化影响力。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消费,融入城乡发展大局,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全要素统筹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