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热血洒皖南


巫庆明

新罗区适中镇莒舟村。远望,屋舍俨然,阡陌交通。近看,炊烟袅袅,青山流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曾任新四军军长叶挺警卫员的郑高宗就出生在这里。

14岁时,郑高宗参加了龙岩游击队任通讯员,跟着政委廖成美闹革命。先后认识张鼎丞、邓子恢等,在他们的影响下逐步懂得革命道理。中央红军长征后,他们在龙岩(今新罗)适中、白土(东肖)等深山密林,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1937年9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联合抗日。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革命武装组建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留守闽西和闽粤、闽赣边等游击队1800余人编为新四军二支队。1938年6月在白土召开誓师大会,即日开拔抗日前线。

新四军二支队到达江苏南部进行短期训练后,他们转战安徽等地,马上投入战斗,与凶恶的日寇进行顽强斗争。虽然武器落后,装备缺乏,但战士们斗志高昂,取得多场胜利。郑高宗在战斗中勇敢冲锋。他凭着练就的一手好枪法和一把大刀神出鬼没,敌人往往来不及喊出“救命”就命丧黄泉。他率领的大刀队,枪、刀交替使用,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

一年后,郑高宗调入军部特务营。一次擒拿格斗训练中,仅半袋烟功夫,人们还没看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几个战士就被他放倒在地。这一幕,刚好被前来视察部队的叶挺军长看见,连声称赞他“好身手!”于是,经过严格审核,郑高宗调任军长警卫员。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前行,至泾县茂林地区。途中突遭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湘指挥的七个师8万多人的截击,陷入重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叶挺组织新四军部队进行反击,血战七昼夜,损失惨重,郑高宗左臂也挨了一枪。这时,一颗手榴弹落在了叶挺军长身边。顾不得多想,郑高宗扑上去,将叶挺压在身下。手榴弹炸开了,郑高宗昏迷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在血泊中苏醒过来的郑高宗发现身边的战友都已经牺牲,部队也不知去向。他简单包扎伤口,换上百姓衣衫,拖着受伤的身躯寻找部队。经多方打听,他才得知由于敌众我寡,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新四军其他指战员光荣牺牲。叶挺军长前去谈判被扣,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

得知自己的部队已经找不到了,郑高宗只好返回家乡,归途中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数月后,郑高宗从国民党军中逃了出来回到家乡。他以残疾之身在家乡艰难度日,心里依然挂念着叶挺军长和新四军的战友们。得知叶挺军长回延安途中飞机失事不幸罹难的噩耗,悲痛万分的他回到家中,点烛燃香,摆上“三牲”祭奠,朝皖南方向跪拜一番,哭得不省人事。

1980年代初期,皖南事变前调离新四军军部,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司令的廖成美将军回到故乡龙岩,听说郑高宗还活着,急忙登门看望。廖将军一进门便认出了郑高宗,连声叫着他的乳名:“福仔,福仔!”两位老人拥抱在一起,久久没有放手,回首往事,激动万分,老泪纵横。

了解情况后,廖成美紧握郑高宗的手,激动地说: “你从皖南回来以后吃了很多苦,还受了不少冤屈!我回去马上向有关部门汇报你当年和目前状况,搜集你离开部队后证明材料......”

也许是见到了故人了却心愿,三个月后郑高宗与世长辞。大家都说,他是放心不下叶挺军长,继续去给叶军长当警卫员了。

(据郑高宗长子郑东荣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