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战告捷 气冲霄汉

——毛泽东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赏析


张佑周

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围剿”。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战略战术,于当年12月30日歼灭来犯之敌15000余人,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其后,毛泽东在部署第二次反“围剿”的间隙,写下欢呼反“围剿”首战告捷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这是一首充满胜利喜悦、气冲霄汉的词。词的上阕,诗人满怀豪情地描述战斗:1930年隆冬时节的一个早晨,漫山遍野经历风霜更加鲜红的枫林中,中央革命根据地层峦叠嶂的龙冈地区大雾弥漫。蒋介石纠集的十万大军,以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正向根据地疯狂扑来,企图一举剿灭红军。毛泽东、朱德指挥的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则严阵以待。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红军战士满腔怒火直冲云天。敌军凭借其绝对优势,狂妄冒进,12月29日,敌第十八师两个旅孤军冒险深入永丰县南端的龙冈地区。早有准备的红军立即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中间突破”的战术,突然向进入龙冈伏击圈之敌发起猛烈围攻。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红军全歼来犯之敌。前方将士齐声高喊,活捉了敌军师长张辉瓒,首战告捷!

这一仗是古田会议之后,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灵活机动战略战术之大成,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的辉煌胜利。这场胜利有力地表明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已经迈出由山地游击战向更广阔的农村腹地运动游击战转变的关键一步。

这场胜利的取得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在蒋介石纠集十万大军“围剿”红军之初,毛泽东、朱德就对其所率红一方面军的反“围剿”战略战术作了周密的安排。1930年11月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敌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命令规定,红军主力转移到赣江东岸筹措给养,训练部队,待机迎敌。12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召开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主席台两边台柱上: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对联全面又充分地阐述了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虽然国民党军队如虎馋食,步步紧逼,却被精心准备、稳操胜券的红军牵着鼻子走。当鲁涤平发觉红一方面军主力转移后,深恐红军夺取樟树、临川,急忙调整部署,以寻求与红军主力作战。不料,红一方面军总部却让主力转移到黄陂等地以待战机,只留下少数兵力配合赤卫队,阻击、迷惑敌军。敌军以为红军怯战,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更加肆无忌惮,长驱直入。“围剿”战线于是在红军“诱敌深入”策略的牵引下越拖越长,东西相距逾400公里。战线如此之长,敌军兵力分散,首尾不能相顾,犯了兵家大忌。敌军甚至找不到可以与之作战的红军。红军和地方武装则寻找时机,不断袭扰,陷敌于饥饿疲惫、士气低迷的惶恐之中。

12月30日晨,在迷雾细雨之中,埋伏在龙冈的红军前哨发现“猎物”出现,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率其师部及两个旅9000多人,孤军冒进,稀里糊涂地钻进红军设下的包围圈。红军指挥员立即下令吹起急促有力的冲锋号,反攻战斗打响。激战至当天晚上,敌军被全部歼灭,俘获张辉瓒及其他官兵共9000余人。紧接着,红军乘胜追击未进入龙冈就逃至东韶的敌军另一主力谭道源军五十师,又将其大半歼灭。两次战斗红军共歼敌15000多人,缴获枪械1万余支,余敌纷纷逃窜。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结束。

词的下阕写第一次反“围剿”战后形势。作为伟大的战略家、第一次反“围剿”的最高指挥员,毛泽东并没有沉醉于刚刚取得的伟大胜利的喜悦之中,他清醒地认识到战后形势的严峻。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很快便会发起进一步的行动。“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蒋介石迅速调集二十万兵力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央红军再次面临狼烟滚滚袭来的巨大威胁。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作为曾经对湖南农民运动作过深入考察并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曾经在广州主办过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农民运动杰出领导人,作为曾经指挥红四军千军万马,“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以及率部转移“直至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的杰出的红军指挥员,毛泽东对付来势汹汹的敌人,自然有的是办法。其拿手好戏首先就是“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这无疑是力量仍然弱小的红军对付强大凶残敌人的最好办法。这是因为,决心打倒反革命统治的工农红军和革命群众,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即使不敌,也将像共工那样,“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成为真正的胜利者。“不周山下红旗乱”,千百万人民群众被发动起来,红旗猎猎,缭乱拥挤,士气旺盛,打败敌人岂不是指日可待?刚刚指挥成千上万“气冲霄汉”的“天兵”取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诗人,显然对“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而再获全胜信心满满。

首战告捷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首先,它以辉煌的战绩表明,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正规军并不可怕,在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指导下的红军,是能够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正规军的;其次,植根于红土地上的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的,党和红军一声召唤,就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这样的队伍必然无往而不胜;再次,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军,经过古田会议之后一年时间的实践磨炼,对于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略战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不仅能打诸如赣水那边的游击战,也能打龙冈、东韶那样的运动游击战、歼灭战。毛泽东于是大胆地预言,接下来即将面临二十万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反“围剿”,将是“不周山下红旗乱”!再获胜利是毫无疑义的!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这首词与毛泽东于1929年12月重回红四军,主持召开古田会议之后,亲自指挥取得多场战斗胜利而写下的《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样,都是歌颂战斗的胜利、抒发取得战斗胜利后喜悦心情的壮丽诗篇,但又与此前的多首诗词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此前的战斗虽然都大获全胜,但毕竟面对的都是国民党的地方武装。而这首词所写的是毛泽东作为军事指挥员指挥武器落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兵员也不占优势的红军,加上赤卫队和当地民众,面对来势汹汹的十万国民党正规军的首战,其胜利来之不易,值得放声高歌。因而在这首词中,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浪漫主义豪情互相交融,气冲斗牛,声振霄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