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打好监督“组合拳”推进闽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开展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事业发展工作监督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长期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闽西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迈步走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通过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工作报告等形式,打好监督“组合拳”,为推进闽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人大力量。
持续调研摸实情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从不同侧面持续组织开展少数民族乡村工作调查研究,摸清全市民族工作实情,听取各界意见建议,助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0年,对我市《福建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深入漳平市桂林街道山羊民族村和上杭县官庄畲族民族乡,实地察看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和少数民族乡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听取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和意见,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022年,对我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全市少数民族乡村实地察看,召开市直相关部门座谈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建议,并进行跟踪监督。
今年7月,组织开展我市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深入上杭县官庄畲族乡和漳平市象湖镇龙门村、科山民族村,实地察看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和意见建议。
持续几年深入调研,聚焦问题导向,充分听取民心民意,摸清全市民族工作实情。
把脉问诊找症结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持续多年深入调研、听取各方面汇报及意见,对全市民族工作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充分肯定我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开创新时代民族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客观全面找出制约我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不足和瓶颈。
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全面。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学习和掌握的系统性、全面性不充分;一些单位、部门对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这条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把握还不够精准;在全社会层面上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协同推进民族乡村振兴的格局尚未形成。
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存在短板和弱项。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人居环境改善有待提升,特别是地处偏僻山区的民族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民族乡村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民族乡村财力薄弱,集体经济缺乏造血功能,大部分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补助。
民族乡村振兴人才建设亟待加强。新时代民族工作任务日益繁重,民族乡村干部专业素养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民族乡村工作的要求。民族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收益低,难以吸引年轻人参加,畲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人才不足。
强化监督出良方
针对我市民族工作存在的不足及短板,市人大常委会逐项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充分汇聚各方智慧,提出意见和建议,助力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进政策落实。建议进一步完善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工作制度,深化落实民族工作领导班子评价考核、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平安综治考评等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加大挂钩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推进乡村振兴各项目标、政策措施在民族乡村得到落实。在加快完善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的同时,积极指导民族乡村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促进民族乡村振兴发展。
——促进乡村治理。建议加强民族乡村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民族乡村干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重视开发利用“智慧乡村管理系统”,发挥民族事务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作用,不断推动民族乡村治理现代化。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医疗卫生、科技等各类人才到民族乡、民族村工作,加强民族乡村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会实践、善管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带头人,激活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推动文化传承。建议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体系,努力打造民族乡村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经济发展、就业增加的有效载体,提升民族乡村文化软实力。在常态化举办欢庆“三月三”“中国农民丰收节”“福建梅花节”等传统民族节庆基础上,推出具有民族特色、文明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增强民族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完善协同联动。建议完善民族乡村共同富裕推进机制,把民族乡村振兴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盘子,将少数民族村寨与古村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休闲农业发展等同步规划同步推进。继续加强民族乡村教育投入,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民族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民族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健康权益。深化挂钩帮扶工作,研究制定帮扶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和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项目,全面推进全市民族乡村融入新发展格局。
强监督,聚合力。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关注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动全市民族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力以赴推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