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话说连城“龙”地名(一)
图为龙爪石。吴鸣供图
■ 李元杰
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在连城,有许多带“龙”字的地名,说来别有一番情趣。
龙川门
绍兴五年(1135),县令、建安人丘钦若首筑县城土城,有东、南、西城门。乾道二年(1166),县令杨立中给三个城门命名,南城门就叫龙川门,因为南城门前面有座擢桂桥(今文川桥),像条龙横卧在清溪河(今水南溪)上,而清溪河就是文川河的支流,以龙行大川之意取名为龙川门。寓意连城学子走出龙川门,就能科举高中、龙游山川。
三龙井
明嘉靖年间的连城八景之一,乾隆年间改名为龙井灵泉,位于姑田镇郭坑村。三龙井因瀑布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凌空而下,顺次流经三个深潭,三个深潭似三口井而得名。瀑布从天而降,先经头井,再过二井,后到三井,恍若真龙行雨、万壑雷鸣。飞流的瀑布从悬崖下飞流直下,撞击岩石后,雾、烟、雨扑面而来、腾空而去,在阳光的映照下,七彩的光芒布满天空,煞是好看。当年,名士华奇献《咏龙井》非常好的概括了这一景点,诗云:“满山云气护灵泉,万文飞湍溩石间。想是神龙潜壑久,幻腾鳞甲上高天。”
龙爪石
嘉靖版《汀州府志》载:“龙爪石,在县南表席里西山下。在大石下瞰溪流,如龙爪状。”经实地考察,龙爪石位于今文亨镇南阳村南阳河的河道中。只见河道中五爪前伸,钢爪凿石,似在踏波腾空,直上九霄云外;又似紧抓清河,不舍人间美景。龙爪石四周青山围绕,清涧长流,处处鸟语花香,老百姓在富硒的田野上,种植红衣花生,花生在和风细雨之中茁壮生长。
蟠龙山
也叫后龙山,即今县政府的背后这座高山,为县治主山,也是县城内的最高处。明正德十四年(1519),连城知县、庆元人吴瓒与县丞黄钟岳,于蟠龙山上的城墙上首建雄镇楼。登上蟠龙山上的雄镇楼,四周美景,尽收眼底。若有匪寇前来袭扰,此处又是最佳的敌情观察点。
龙山祖庙
龙山祖庙,即上庙,位于今县城莲花花园的东南角一带,始建于宋嘉定年间(1208-1224),当时叫东五显庙。明洪武八年,北团巡检陈寿、邑民黄均禄等募建,改名龙山祖庙。嘉靖五年(1526),县令方进改为祝圣宫,清代又改回原名。每年四月初一,东北隅居住的人进袍于龙山祖庙。民国时期,开办去毒支社,戒烟所就设在龙山祖庙。
龙潭
位于今县城文川河莲花村段,文川河转弯处,河底是纵横交错、幽闭回环的岩石,水流巨大、深不可测,人称龙潭。龙潭两岸,香樟、绿柳密布,百姓也在此休憩,小孩在树下玩耍。河边,砌好了一排长长的青石板,许多妇女在上面洗衣浣纱,杀鸡宰鹅、淘米洗菜,溪鱼成群结队而来。鱼群中,不时有大鱼巨鳖与溪鱼相争,而这些大鱼巨鳖就生活在龙潭下的岩洞之中。
龙爪陂
龙爪陂因形似龙爪而得名,位于今赖桥水库大坝之下方,被大坝覆盖大部,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少部。龙爪陂始建于元代,由官府修建,建好后的龙爪陂,提高了水位,将石门湖来的山泉水源源不断输送附城田野,灌溉面积达二千顷。还在元代时,龙爪陂就设陂夫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