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阳明亭
■ 吴浣
汀州城四面环山,然城中还有一山,叫卧龙山。昔日城墙起于山顶,再沿东西两边而下,东边城墙延伸到江边,正当江流转弯处。缓缓而过的江流于转弯处形成一潭,叫龙潭。潭边是高地,因地多乌石,就叫乌石山。城墙依地势而筑,因高地上还有建筑,其前面的墙只有一半,即半面墙。近山的城墙下,有一座亭子,叫阳明亭,是纪念王阳明的。王阳明写有《丁丑二月征漳寇进兵长汀道中有感》:“将略平生非所长,也提戎马入汀漳。数峰斜日旌旗远,一道春风鼓角扬。莫倚贰师能出塞,极知充国善平羌。疮痍到处曾无补,翻忆钟山旧草堂。”从诗中可知,王阳明是因征漳寇而途经长汀及上杭的。
且看《回军上杭》:“山城经月驻旌戈,亦复幽寻到薛萝。南国已折回甲马,东田初喜出农蓑。溪云晓度千峰雨,江涨新生两岸波。暮倚七星瞻北极,绝怜苍翠晚来多。”诗中写到雨水,有雨水,便可耕种了。
阳明亭前,有丛丛竹子,掩映着凸起的乌石。修竹摇曳,甚为俊秀。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格竹子的记载。“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说的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成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所谓逐物良难,禀心实易,即要顺心意去做,尤其是致良知。“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且如一园竹,只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汝辈若不肯用功,连笋也不曾抽得,何处去论枝节?”一园竹中,相同的是枝节,但不可能高下大小都一样。而虽有差异,却不妨碍培养良知共性。民生物事,枝节甚多,理当求其大同。换言之,仍是要先忧民之忧,才乐民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