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探索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支持人大代表参与调解工作——

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和基层社会治理


融媒体记者 罗焕辉 通讯员 江桂生 张嘉媛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在闽西这片红色热土上开启了早期调解制度的探索。为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弘扬红色调解基因,市人大常委会联动市中级人民法院,支持人大代表参与调解工作,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和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闽西实践”。2023年以来,龙岩市人大代表参与诉前调解1047件,诉前调解成功648件。

制度先行,打造代表解纷新范本

“作为人大代表,通过配合村居法官做好群众心理疏导、政策帮扶、矛盾化解工作,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在基层解纷实践中,建议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解纷能力的培训。”

......

2023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与市中院联合召开座谈会。会上,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和法院分管领导、工作人员以及市人大代表围绕代表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情况、推动代表更好发挥解纷作用等内容,畅谈感想、提出建议。

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根植人民的优势,推动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监督与促进法院工作有机结合,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前期调研、双方磋商的基础上,于2023年3月联合印发工作方案,明确人大代表参与基层治理的工作方式、主要职责和调解事项等具体内容,细化人大代表参与解纷流程,力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同时,加强与人民法院沟通联络,通过旁听庭审、业务座谈、专题培训等形式,提升人大代表法律业务水平和化解纠纷能力,在履职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阵地搭建,提供代表解纷大平台

前不久,连某向新罗区西陂街道羊古墩社区寻求帮助,反映因房屋大门打开方向问题,造成了他与邻户纠纷,在多次沟通无果后,希望社区出面帮忙解决。

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街道辖区省人大代表、区法律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驻站代表陈如金,并联动区法院法官、民情联络员等前往现场实地察看了解情况,在“法”与“理”的调解、劝导下,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后,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握手言和。

就在今年3月,全市首个法律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在羊古墩社区揭牌成立,旨在充分发挥省、市、区三级法律行业人大代表作用,集调解、法援、普法等功能于一体,释放代表履职效能,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强化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积极与市法院共建人大代表调解人员资源库,优先选取热心调解并具备较强群众工作能力的代表参与调解工作,注重发挥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和人民法官职业优势的互补作用,构建代表直接参与、法官专业指导的多级纠纷化解机制,释放叠加效应,实现“1+1>2”的矛盾纠纷化解效果。目前,全市共创建人大代表调解室37个,邀请166名各级人大代表进入调解名册。

特色融合,发挥代表解纷热效应

“老板迟迟不发工资,人也联系不上,一家老小还要靠我的工资养活,你们一定要帮我讨回公道!”挑沙工小李着急地来到漳平市永福镇法官工作室,向该村的村居法官说明来意。

村居法官了解情况后,当即找来当地颇有名望的全国人大代表、永福镇西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东海协助调解。陈东海代表利用“理事公”身份,充当起“大家长”,从诚实守信、以诚为本等村规民约出发,在多方协作联动、耐心释法说理下,沙场老板认识到错误并当场向小李支付了劳动报酬。

闽西被誉为“客家祖地”,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孕育出客家家训、村规民约等涵盖人民共同价值理念的公序良俗,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与辖区村居法官联动开展解纷工作,创新建立“党建+解纷”“调查+解纷”“祖训+解纷”等调解模式,聚合了包含全国人大代表陈东海所在的漳平西山村“理事公”、省人大代表章联生“章口来调”等人大代表特色解纷工作室。其中,漳平法院永福法庭在永福镇西山村设立“微法庭”,靠前运用“全国人大代表+村居法官+理事公”调解新模式,集中化解土地相邻权、追索劳动报酬及花农知识产权等多类案件,有效促进该村矛盾纠纷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