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伟健:让村民变为农业工人
■詹鄞森
龙岩园田塘湿地公园,流水潺潺,湖平如镜。阡陌纵横,近百亩水稻,完成分蘖,一片绿海。“这是我们团队承包的稻田,春种夏割,夏播秋收,第二季种上油菜,市农科所全国劳模徐淑英团队负责技术指导。”新罗区龙门镇湖坑村副主任、秀山源生态农业负责人戴伟健说。
如今,园田塘湿地公园新晋为龙岩城市的网红打卡点,市民携家出游,认识稼穑,亲近自然。“我们就是想让村民成为农业工人,我们专业团队常年有20多人。人工插秧、耘田、施肥,外聘旋耕机、插秧机作业。”戴伟健说,我们还在小池黄斜农场、大池农科所租赁了160多亩稻田,包括自己村里,共经营330多亩土地,春种秋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让土地抛荒。从一粒种子开始,戴伟健聘请了省内外许多科研团队,开展稻田生态种养示范、稻鱼养殖示范、巨型水稻示范等各种试验,他深知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他陆续协同浙江大学作物研究所、袁隆平农业高科、中国种业集团、江苏扬州农科院及上海、江苏、湖南、福建等8省(市)开展育种生物科技合作,开展国家南方水稻品种区域和生产性试验,为我国水稻种业优选品种提供严谨可靠的科研数据。
戴伟健壮实、健硕,他是退伍军人,在上海空军后勤部退役回到老家。他家族走出了三代军人,爷爷、父辈都是军人。曾祖父戴金秀是地下党,参加了湖坑农民暴动。伯公戴木成在6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4次参加原子弹、氢弹实爆试验。戴伟健取得了助理农艺师资格,成为新罗区新一代农人。他说,退伍不褪色,我要传承红色基因,带领村民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湖坑村常住人口700多人,戴伟健于2016年创建了生态农业园后,流转村里农田65亩、山地100多亩,组织村里闲散劳力,进行30多亩稻田养鱼实验。
近年来,水稻种植的人工成本和农资费用增加,种粮效益低迷,改变单一水稻种植为种养结合,借助新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中科院院士谢华安的福瑞华安团队、省现代水稻技术栽培专家黄荣华、特派员郑燕梅,市农科所徐淑英团队,多次到湖坑村考察、开展稻田生态种养示范项目。如在杂交稻“紫两优”“野香优”下,放养青鱼、鲫鱼、鲤鱼、月亮鱼、黄骨鱼等稻鱼共生模式,建立稻田养鱼标准化示范基地。戴伟健说,一块稻鱼养殖区域开挖养鱼沟10%左右,沟深1米,适合鱼类生长。我们种植的巨型杂交水稻高秆,便于鱼类活动和遮阴,有利鱼类在水稻生长中消灭各种害虫,鱼类的排泄物又给水稻施肥,达到环保循环互补。戴伟健说,我们通过多年实验,有了一定经验,比传统农业每亩可增收三五千元。 戴伟健还尝试稻鸭模式,在水稻生长20天后,再放养山麻水鸭和小鸭公。在水稻抽穗后,山麻鸭就要单独分开喂养,以防它吃谷穗。“搞农业科学实验,有收获,也有失败,但我们不气馁,一次次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戴伟健说。
8年来,戴伟健以农业科研带动村民致富,开拓了更多挑战性的农业科研项目,农业基地从80多亩增加到330多亩。如在我市建立“福香占”“龙华二号”等优质水稻稻鱼立体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在市农科所大池基地新增80亩稻田基地,开展国家长江中下游南方稻区水稻品种的区域和生产性试验;在市环保、农业部门指导下,建立大池鳗鱼养殖尾水稻田灌溉项目;在省水稻产业技术团队带领下,开展优质紫糯米、黑糯米生态立体种养,生产全程无化肥、无农药纯生态绿色产品,供应“沉缸酒”厂作为酿酒原材料;完成闽西南省级科技特派员的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完成省农业农村厅福占香不同栽培、再生稻、立体种养模式示范推广项目。
近年来,湖坑村结合得天独厚的山水格局,以“山好、水好、田洁、天蓝、村美”为发展目标,清理河道,改造河岸,为民宅“穿衣戴帽”,建设环山栈道、沿河栈道和湖源堂文化活动中心、老人幸福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利用周边优良的生态环境,整合村里闲置土地,通过立体种养,实现村美、山美、水美,把湖坑村打造成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