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理学名宦曾汝檀
曾汝檀(1499-1563),原名檀,嘉靖十一年(1532)考中进士,成为漳平建县后第一位进士,改名汝檀,世称廓斋先生。明代理学家,漳平县和睦里(今新桥镇珍坂村)人。历官北京都察院都事、南京户部广东司员外郎、礼部精膳清吏司郎中和江西抚州、广西南宁、安徽安庆知府,终官山东盐运使(从三品)。曾汝檀勤政爱民,兴学教化,学识渊博,笃志理学,纂志著述,名垂青史。他牵头编纂了首部《漳平县志》;创办了漳平第一所私人学校“心源精舍”,培养出陈九叙、陈九仞两位进士;是漳平历史上第一位理学家。《漳平县志》《龙岩州志》将他列入理学列传。《四库全书》中收录其著作《闽中理学渊源考》,录有“运使曾惟馨先生汝檀学派”概要介绍。著有《心源问辩录》。
进士及第 追师学理
明正德十二年(1517),曾汝檀的父亲曾元清任山东利津县知县。他在利津县任上廉洁勤政,颇有口碑。后来,因父母病重,曾元清请求回家孝养双亲。辞职回家后,曾元清从不插手本县政务,不给知县添麻烦,一步也没有迈进县衙公堂。《漳南道志》载:“曾元清,任知县,自陈致仕,封都察院都事,足不履公门,居家以孝义见称。”为曾汝檀致仕回到漳平后的所作所为树立了榜样。
明嘉靖三年(1524),曾汝檀考取贡生,时年26岁。因父亲曾担任知县,曾汝檀以贡生资格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在国子监,曾汝檀十分刻苦,获得了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湛若水的器重,收为门生加以栽培。湛若水是当时的理学大家,师从著名学者陈献章(师承陆九渊),与王守仁(王阳明)各立门户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
在湛若水的教导和自身的刻苦努力下,次年,曾汝檀便顺利考中举人。中举之后,曾汝檀除了继续国子监的学业外,坚持跟随老师学习理学知识。
嘉靖十一年(1532),34岁的曾汝檀考中壬辰林大钦榜进士,为漳平建县62年来首位进士,距离同乡先贤、宋朝刘棠中进士已有442年。曾汝檀金榜题名,声名远扬,轰动了整个漳平县乃至漳州府。为感念恩师,曾汝檀将原名檀改为汝檀。
曾汝檀考中进士后,任北京都察院都事,负责都察院的文件收发等事务。曾汝檀在北京任职之时,湛若水在北京出任礼部侍郎。曾汝檀一有空闲时间,就赶往湛若水府第请教问学。缘于长期受硕儒大师的教育熏陶,曾汝檀品行、学业大有长进,成为心学甘泉学派的真传弟子。
嘉靖十二年(1533),湛若水由礼部左侍郎升任南京礼部尚书。为了方便就近请教问学,曾汝檀请求调往南京任职。由于湛若水的保荐,曾汝檀升任南京户部广东司员外郎,官职从五品。因廉洁勤政,曾汝檀很快晋升正五品,任南京礼部精膳清吏司郎中,掌南京高官及国子监生“燕飨廪饩牲牢”事务。
在之后的从政及返乡教学的生涯中,曾汝檀逐渐对理学有了自己的理解,在当时的东南理学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力。《福建通志》载:“(曾汝檀)以戒惧慎独为本,勿忘勿助,为功所至,四方士从之游,号廓斋先生”。清代蒋垣撰写的《八闽理学源流》一书中说他“受学于湛甘泉,常教人曰:《中庸》‘戒惧慎独’,为后学开一门路。”《龙岩州志》载:“檀资禀厚而信道笃”,“福建督学姜宝访求八闽人物,独推重檀一人”。《漳州府志》载:“我漳以贤称者多矣,而知学者少,前有布衣陈先生,今有廓斋曾先生。先生之学,大抵出于湛甘泉......”《心源精舍祝文》赞道:“(廓斋先生)追一贯之人文,道恢东鲁;绍千秋之学业,文震漳城。”
三任知府 尽职恤民
嘉靖二十年(1541),曾汝檀官升从四品,出任江西抚州知府。在知府任上,曾汝檀为宋元明理学家、抚州先贤陆九渊、吴澄、吴与弼建立祠堂“三贤祠”,激励教化抚州百姓。兴建“五经阁”藏书楼,收集购置大量五经书籍入阁收藏,供府学儒生借阅。每月月初,曾汝檀到民间宣讲乡规民约,劝善重耕,奖励农桑。公务之余,他经常召集府学诸生,向他们宣讲孔孟圣学,阐释儒家思想之精髓。他身体力行,践行程朱理学思想,传播儒学理念于黎民大众。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当地教育、文化、经济的发展。
嘉靖二十五年(1546),吏部推举曾汝檀升任贵州按察司提学副使一职,因与江西巡抚政见不合,遭到反对而未成。次年,改任广西南宁知府。曾汝檀在南宁府任上,勤政为民,兴举庶务,一时士民归心。在处理边境事务上,曾汝檀主动作为。嘉靖十八年(1539),安南王莫登庸发动叛乱,至曾汝檀出任南宁知府时,安南国已有8年没有向明王朝进贡。南宁与安南边境相连,为此朝廷多次命令广西执政者去边境调查,广西布政使和按察使觉得这项任务十分棘手。曾汝檀到任南宁知府后不久,即赶赴广西边关勘明事实,向朝廷详报实情,从而解决了困扰两国关系发展的难题,朝廷对此十分满意,给予曾汝檀特别嘉奖。嘉靖二十八年(1549),曾汝檀告归故里,为父母孝养送终。
守孝期满,曾汝檀被再次起用,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任安徽安庆知府。期间,景王朱载圳回京路过安庆,按常例要大事铺张迎接。当任安徽巡抚打算拆毁民房建设景王行宫。安庆百姓担心自家房屋被拆,一时间人心惶惶。曾汝檀反对这种损民扰民的做法,认为“行宫一时事,以一时之故,毁数百年民居,吾不忍也”。他为此向上司呈报,请求改在城东的空旷开阔地兴建行宫,其他接待规格不变,保证做到供给充足、招待细致周到。城郊行宫如期竣工落成,既为民解忧,又尽了职责。
嘉靖四十一年(1562),曾汝檀赴京述职,随后升任山东盐运使,不仅管理盐务,还兼为宫廷采办贵重物品,勘察社会情况。在山东盐运使任上,曾汝檀务实勤政,闲暇之时常与漳州老乡、山东济南府通判林一阳朝夕论道,深入探讨心学精髓,共同抵制王阳明格物说。曾汝檀深谙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思想,与林一阳在中庸和其他重要学术思想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达成了诸多心学理论共识。
返乡修志 传道授业
嘉靖二十七年(1548),曾汝檀赴任南宁知府。沿途返乡看望父母后,曾汝檀向漳平知县朱召建议纂修《漳平县志》。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纂修首部县志。在当地太学生陈茂楠、庠生黄诰、朱经济等人的协作下,《漳平县志》开始编纂。
嘉靖二十八年(1549),时任南宁知府的曾汝檀为了照顾卧病在床的父母,向朝廷请求辞职,获得批准后立即返乡。他经过广州时再一次拜访已经84岁的恩师湛若水,在湛若水创建的“天关书院”住了半个月时间,两人深入探讨了心学核心问题。
辞别返乡时曾汝檀将恩师湛若水为《漳平县志》所撰的序言一并带回。湛若水在序言首段写道:“漳平旧无志,有志自曾廓斋始也。漳平前未有进士,进士破天荒,亦自惟馨始也。漳平设有八十年矣。县志,自朱簿倡之,而檀也成之。”可见湛若水对曾汝檀主纂《漳平县志》给予充分肯定。
曾汝檀等人前后历经两年,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纂成十卷本县志,当年付梓刊印。曾汝檀主纂、朱召校刊的首部《漳平县志》,为漳平的文史事业作出了里程碑的贡献。
《漳平县志》完成后,曾汝檀在家侍奉父母,研究学问。由于他学识渊博,声名在外,前来求学者众多。于是,他在漳平县城建起“心源精舍”,招收生员传道授业解惑。办学期间,曾汝檀的父母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嘉靖三十六年先后去世,他依礼制守孝六年,以读书、讲学、研究学问为业。
清道光版《漳平县志》载,心源精舍在县志东南之角(今菁城街道东门),是漳平县最早创办的一所私人学校。曾汝檀在心源精舍辛勤耕耘10年,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其中,陈九仞、陈九叙这对堂兄弟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同登福建乡试举人榜,随后分别于明隆庆二年(1568)、明万历二年(1574)考中进士,太常陈氏“兄弟两进士”家声远扬。
曾汝檀治学励精,从早到晚,孜孜不倦,他与学生谈经论典,若遇到疑难问题,他就以浅显易懂的事例,深入浅出地给予解释,务必使学生通晓明了,并要求学生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他的著作《心源问辩录》便是在与学生的问答探讨中诞生的。这部著作及部分诗文辞赋在学生中流传。
清道光版《漳平县志》收入了5篇曾汝檀的文章,分别为《习尚论》《风气论》《碧灵山赋》《漳平县志序》《游龙济岩小记》。其中《习尚论》《风气论》二文记载了当时漳平境内的一些情况。《习尚论》中记载漳平人民:“以朴素为本分”“子弟伶俐,则长老薄之,有务实内顾,则共目为成家之子。”“不事商贾,殷实只充常产,家少有千金之储。”可见当时的漳平民风淳朴,以农为本,鄙视商贾做买卖,家有千金者极少。在《风气论》中,曾汝檀论述了自然环境对居民性格的影响,环境不同,民性各异。他说:“山势高下隔越,地气固之,其人之气亦以土而异。”根据这一观点,他对当时漳平所辖四里的居民性格进行了概括:“居仁性浮近便利;和睦性鲠近迟重;永福气烈近剽疾;感化气恬近率易。”但总体“要皆朴实为质”。
曾汝檀对故里一座县志称“岩平二邑,文风初发皆肇于此”的碧灵山赞誉有加,自号凝碧子,并作《碧灵山赋》,文中他发出“山川来于开辟,豪杰奋于中兴”的慨叹,激励乡人勤学上进,发出了“吾能高,碧灵高;吾能秀,碧灵秀”的壮志豪情。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初五,曾汝檀邀太学生陈茂楠、陈文和庠生黄诰等一行17人来到居仁里和坪社芦茨(今芦芝),登龙济岩游览。曾汝檀在龙济岩岩壁上挥笔题书“风转澜迴”,并为之作序,后请石匠将题字镌刻于石壁上(1956年鹰厦铁路施工之时被毁),增添了龙济岩的人文内涵。
嘉靖四十二年(1563),曾汝檀积劳成疾,病逝在山东盐运使任所,享年65岁。山东巡抚张鉴执掌治丧仪式,亲自给理学名宦曾运使送行,派人将他的灵柩运回漳平,安葬在和睦里西埔社邓坂乡(今新桥镇珍坂村)铜锣坪。
曾汝檀首中进士,学识渊博,精研理学,颇有政声,史志留名。后人为他在县学前建了一座“乡秀开先坊”和“进士坊”。2019年,曾汝檀文化研究会成立;同年,《曾汝檀文史资料汇编》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2022年,曾汝檀塑像在曾氏家庙坂头“荣兴堂”前落成。
(执笔:中共漳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陈龙林 杨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