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守仁龙岩颁行的《乡约教谕》


陈健

甲辰(2024年)春节热闹过后,乍暖还寒,正是最难将息的时候。余翻开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版的《龙岩县志》,读着王守仁制订的《乡约教谕》,心生感慨,仿佛看到了历史长河中流淌着王守仁的智慧与情感。

王守仁(1472—1529),生活于明朝中后期,字伯安,号阳明子,世人称其为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释、道诸家,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去世后谥“文成”,故后人又称其为王文成公。

史料载,明朝中叶始,社会矛盾日渐激化,山民暴乱频发,社会秩序屡损,闽粤边山区爆发了规模较大、影响甚远的暴乱,山民与官府抗争,烧杀掠夺,为患一方,朝廷多次征讨无果。明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王守仁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漳赣等地。次年(1517)正月上任后,率2000名精兵入闽,进军汀州,驻节上杭,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平息了盘踞在漳州南部闽粤交界山区数十年之久的40余座山寨,肃清了漳南(今漳州市平和县、龙岩市永定区、广东省大埔县等地)之乱。

王守仁在征战中目睹了动荡的社情,百姓的疾苦,感慨万千:军事上虽获胜利,但现实依然严峻。凭借武力征剿的一役之功,是无法平息暴乱山民的劣根,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建构良好的社会秩序,深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是,其对当地社会动荡不安、乡民“落草为寇”的根因进行了剖析:认为乡村之所以出现混乱,其主要原因在于基层社会缺乏良好的道德熏染乡民,部分“落草”的乡民有其不得已之处。若能从道德建设入手,整顿民风,施以教化,加强社会管理,基层社会的矛盾便可迎刃而解。王守仁从传统儒学与实践经验中进行总结,于正德年间的漳赣巡抚任上,在龙岩(当时为漳州府所辖)颁行了适应社会需要的《乡约教谕》,史称“王文成公之教”。

乡约,是指乡村社会为端正民风、敦风化俗、安定社会秩序而订立的规则约定;教谕即是教化。

王守仁制订的《乡约教谕》共有十四条款,内容包括“乡约会”机构设置、人员构成、文簿设置、入约会费、聚会日期和约所选择等,提出了彰善与纠过、同约人、寄庄人户、本地大户、异地客商、亲族乡邻、军民人等、公差人员、男婚女嫁、父母丧葬等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规范了举行乡约会集会的准备,开会的程序、步骤、礼节、场景、言辞等。

一口气读罢《乡约教谕》,掩卷遐思。事无巨细的约文条款,将乡民的日常事务囊括其中,达到以教化为主、刑罚为次之用意,充分体现了王守仁高超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理念,内心由衷赞叹。其推举同约之人中“年高有德、为众所敬服者一人为约长,二人为约副。又推公直果断者四人为约正,通达明察者四人为约史,精健廉干者四人为约知,礼仪习熟者二人为约赞”,择寺观宽大者设立“约所”,每月以月望日(每月十五)定期开会,会费由同约之人分摊,“人出银三分”,无故缺席同约会议的“罚银一两公用”,设三本簿册即花名册、彰善簿、纠过簿由专人掌管等。可谓组织严谨,此为一赞也!

对乡民“彰善者其辞显而决”“纠过者其辞隐而婉,亦忠厚之道也。知人有不弟,毋直言不弟,但云:闻某于事兄敬长之礼,颇有未尽”,“凡纠过要皆例比”,用“隐而婉”的方法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观被纠过人的悔改觉悟程度,“若不能改”,则采取逐步严厉的手段,“然后纠而书之,又不能改,然后白之官,又不能改”,就让“同约之人执送之官,明正其罪,势不能执,则戮力协谋官府请兵灭之”。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纠过,方法独特、意义非凡,此为二赞也!

“通约之人,凡有危疑难处之事”,约长“会同约之人”要及时予以处理解决,负责到底,“不得坐视推脱”、不理不睬,体现了同约之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以达到乡人之间和睦相处,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此为三赞也!

“男女长成,各宜及时嫁娶”,不得以“聘礼不充”“嫁妆不丰”而拖延婚期。革除因婚姻而敛财的恶习,构建起良好的社会风尚;对父母应“尽诚孝”,父母亡故办丧事要量力而行,力求节俭,对于铺张浪费的,“即与纠过簿内书以不孝”。对婚丧嫁娶进行敦风化俗的约定,极具可操作性,利于纯化民风,增强德性自觉,此为四赞也!

举行乡约会集会,须先将会场布置得庄严,“当会前一日,知约预于约所洒扫张具,设告谕牌及香案南向”,开会时列队、鸣鼓,“北面跪听约正告谕”,约长与众人一道盟誓,彰善、纠过等程序十分隆重,其中的饮酒环节具有满满的仪式感,“酒”所表达的是“礼”,在彰善与纠过中“释礼归仁”,在同约之人中构成一个特别的“关怀”体系,而不是单纯地进行处罚,这种用“礼法”为框架、以“仁爱”为本质,构建了乡村共同体,在凝聚民心的同时也增强了大家的廉耻心。这种通过乡约会集会上的教化,强化了参会者的道德自觉,此为五赞也!

《乡约教谕》是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本,推行乡村治理,推广文明教化,构建基层社会秩序,让乡民在日常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规范约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光辉的思想价值。时光流转了500多年,王守仁的教化之道、仁爱之心,滋育着这片土地的乡民大众。明崇祯七年,龙岩知县邓藩锡在城东南的翠屏山麓龙岩洞旁兴建“三贤祠”,供奉朱熹、文天祥、王守仁三位先贤,让百姓朝拜,体现了龙岩人对其的敬仰之情。乾隆年间镌的《龙岩州志》又一次刊载了《乡约教谕》,使其得以资治教化。

龙岩有幸,因了王守仁先生颁行的《乡约教谕》,平添了思想文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