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与减
■莫志强
坐在考场上,看着眼前的作文题,我很自然地想到“AI”这个词,继而竟不由自主地想起“六一”凌晨在勇斗歹徒中壮烈牺牲的武汉民警邱建军今年恰好参加高考的女儿,此刻是否也如我一般身处考场,是否能接受在今后的日子里依托AI技术与逝去的英雄父亲对话、相伴?
之所以冒出这个想法,源于曾看过的一条消息,说是的有一个网站,可通过后台采集逝者数字信息,用AI使其以另类方式复活,目前正在测试阶段。面对如何留住逝去亲人的问题,AI能给出这样的答案,看起来的确是能让不少人兴奋不已的好事。
然而,细思之下,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人对这个答案的接受度其实并不相同。因为,在有些生人那儿,人工智能加的是希望、减的是思念,可以照亮蜿蜒向前的心路,但在另些生人那里,加的却是痛苦、减的会是信念,可能陷入不可自拔的旋涡。
我们早已知晓,科技是把双刃剑,用得好是利,用不好则是害。所以,AI能帮助我们,但也可能带来由之衍生的其他问题。如果AI重生术“放之四海而皆效”,就不会还有“等到时空破碎、山川成灰,容颜都枯萎,留下爱在世间不断轮回”的痛彻之歌传唱不衰,也不会有“一个个英雄阔步而来,一次次感动刻骨铭心”的真挚回忆每每在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输出的是高级的形式,而不能替代内涵的情感。不仅是情感,在涉及智力方面,亦有加与减的问题。这么说,再高端的科技,毕竟也是人脑创造出来的。一个工作计划、一篇学术论文,让AI完成,固然是分秒之事,但少不了按部就班,这样,加的是工作质效,减的是创新精神,加的是普遍化,减的是个性化,人们的探索心、求知欲或受重创,而随着社会发展,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却在增多。
科技难料,皆有可能。倘若有朝一日,人工智能超越了人,事事不用人操心,人人均是解放人,但彼时,加的更是懒惰的思想,减的更是独立的思考,一旦完全退化,人没了精气神,加之因其而生的教育日衰、就业愈难,社会问题岂不接踵而至?
为此,我们要在“加”“减”之中正确认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加什么、减什么”“为谁加、为谁减”上做好文章,用法律的约束、人文的温度去加利减害,使其成为启迪智慧、精准可控、科学服务的辅助工具,以真正为我所用、造福人类,而更多深层次的问题还得靠人集智解决、给出答案,您说是不?(作者单位:龙岩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