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拉出来 』的漳平城
鹰厦铁路通车至漳平(资料图)
■陈龙林
笔者参加福建省规划院到漳平开展的历史文化街区调研。交谈中,省规划院高级工程师郑颖冷不丁冒出一句:漳平是“火车拉出来”的一座城市。听闻之,不禁击掌连叹。
回顾漳平对外交通史,自唐垂拱三年(687),漳州刺史陈元光开发漳州,遣部将刘氏三兄弟率部疏浚九龙江北溪以通舟楫,至1957年鹰厦铁路通车,是漳平漫长的水路时代。在这1270年间,北溪航船是漳平主要的对外交通方式。漳平的竹木、土纸、茶叶等土特产品外运,输入食盐、布匹、海产品、日用品,以及人员往来,主要依靠九龙江北溪及其支流运输。
改变发生在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成为当时铿锵有力而广为人知的口号,于是在福建省修建一条战备铁路被提上议事日程。鹰厦铁路于1955年2月21日正式开工;1956年10月18日,铺轨通车至漳平站,全县人民沸腾起来;1958年1月3日全线通车运营。它是福建省第一条干线铁路、第一条出省铁路通道,也成为漳平北上南下、人货进出的主要通道。漳平从水路时代一下迈入铁路时代。
就在鹰厦铁路通车的1958年,漳龙铁路、漳泉铁路动工兴建。1961年11月,漳龙铁路通车;次年漳泉铁路漳平至大深段通车,1980年5月延伸至安溪剑斗。1988年漳平火车站升格为二等编组站,成为福建西南部的铁路交通枢纽;鹰厦线永安至漳平段改为电力机车牵引,为华东地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彼时,漳平铁路里程约为全省的十分之一,漳平火车站拥有站轨22股,年货运量达123万吨,年客运量达160.2万人次,担负着闽西、闽南(含厦、漳、泉)以及粤东、赣南19个县(市)的旅客集散和货物中转任务,成为华东地区主要交通站点之一。那时境内东西南北所有的客货运列车必经停漳平站。
便利的铁路交通条件,使漳平丰富的矿产资源得到开发,带动工业迅速发展,成为福建重要的工矿基地。1989年,境内有中央、省、地属厂矿企业10多家。“一厂两矿”是龙头:漳平火电厂是福建重要的电力基地;潘洛铁矿是全省重点冶金矿产企业;漳平煤矿,是我省唯一的烟煤产地。全县工业企业171家,形成冶金、电力、煤炭、森工、建材、造纸、食品等工业体系,成为福建重要的新兴工业重镇。
便利的铁路交通,也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客商来漳平投资兴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主城区和附城达十万人。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不分昼夜,繁华无比,号称“不夜城”。闽西各地人们坐火车往返省内外主要城市,必从漳平经过或中转。受托帮助外地亲朋好友购票的漳平人,常会涌起一种自豪感。
正是由于铁路交通枢纽地位,带来漳平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具备改市条件,1990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漳平撤县设市;同年12月1日,漳平举行建市庆典,宣告漳平市正式成立,成为福建省第九个县级市。一个“火车拉出来的城市”正式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