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捉鱼


李外材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放暑假啦!从学校里出来,一路飞奔着,欢呼着,跳跃着,回到家里,便将书包扔下,水生和福福各自抓了个半新的脸盆,猫公带了只半旧的畚箕,他们相约来到离家很近的一条小溪里捉鱼。

正是盛夏季节,天空湛蓝,艳阳高照,知了在柳树下欢鸣。小溪最宽处不过一米,弯弯曲曲,不知道有多长。溪水轻浅,已经没有四五月间的欢腾了,那时水里的鱼儿成群结队,一伙一伙地往上游蹿,弄出稀里哗啦的声响,好不诱人啊。可是水生他们只有眼馋的份,因为那时溪水涨满,小孩子是无法捕捉这些水中的小精灵的。现在好了,溪流平缓,水也不多了,鱼却不见了。鱼儿都去哪了?怎样才能找到它们?有办法,水生他们便在小溪的岸边上连续不断地跺脚,藏有鱼的水下立马有乍响,惊起团团浑泥水,如此足以证明此段水域有鱼。

在确定捉鱼的地段之后,首先要进行上下游作堤、截流。上游的截流很重要,福福和猫公都是作堤高手,他们光着膀子,卷起裤脚,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里,往小溪里递、填土块。不一会儿,上游的水堵住了,一个超出水面许多、有点雄伟的小坝子就修好了。几乎与此同时,水生在下游较窄处把畚箕插进小溪里,畚箕口朝上游方向,畚箕两旁与小溪两边的空隙用泥土填补。如此,水从畚箕眼里自然滤出,而鱼儿一只也逃不掉。被截的小溪水差不多流干了,水生便在畚箕前面三两步远的地方做了个稍微超出水面的小堤,以防小溪水回流。接着,水生叉开两脚,双手捏住脸盆的两边,将脸盆自胯下插进水里,然后,迅速地将脸盆里的水往前泼到小堤外,如此飞快地循环往复着。

小溪里的积水很快被水生用脸盆泼光了。溪里的鱼早就按捺不住,在泥水里噼里啪啦地翻腾着。而福福和猫公也早已下到溪里打捞战利品了。猫公可是摸鱼的好手,他能把混在浑泥里的狡猾的泥鳅捉到,“猫公”这外号于他算是名副其实了。他们把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放到装有清水的脸盆里。鱼名方言有叫禾稿公、溪趴、沙蛤、火屎扁、蓑衣鱼的,也有泥鳅、小虾等,有名的无名的,大的小的,最多的要数鲫鱼了。

有时候也会有塘鲺鱼(又名胡子鱼),塘鲺鱼长着长长的胡子,藏在小溪两边的洞穴里。孩子们要挨着小溪两壁寻摸,如果有洞,就有可能有塘鲺,如果有就会有一窝。塘鲺鱼浑身滑溜溜的,两边的胡子里各藏着一根刺,捉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一场紧张、有序的捉鱼活动结束了。孩子们将堤扒开,恢复好小溪的原貌,满载而归,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在物质生活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小鱼小虾是大自然赐予孩子们最丰盛的美味佳肴。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求之不得,满心欢喜的。

童年的捉鱼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总能给孩子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欢乐。不记得孩子们尝试了几次才学会的捉鱼,但是大人们是从来不参与他们的活动的,也不会给他们任何指点,任何帮助,任由孩子们自己组织,自己配合,自己摸索,直到成功。

捉鱼,每一个农村少年儿童最难忘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