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接不住 』的高指标


陈立民

一些基层同志反映,上级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初衷很好,要求也很明确,但给基层下任务、定指标时,缺乏因时因地制宜的思维,没有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形,导致一些指标“跳起来都够不着”,最后只能打折扣、掺水分,实际效果与政策初衷相去甚远。

类似问题,在基层并不罕见。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北、山西等地在落实经营主体倍增计划过程中存在造假现象,有村支书名下甚至注册有20多家经营主体。为了完成指标弄虚作假当然极其错误,但对于政策的追问也很有必要。比如,数据设置是否合理可行?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相关指标是否应该纳入考核?如果不顾实际发展条件强行摊派任务,就可能出现“机械式执行”“替换性执行”甚至弄虚作假等偏离政策预期的结果。用基层干部的话说,“跳起来能摘到的‘桃子’还好说,如果反复跳都够不着,还能怎么办?”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除了执行中的打折走样,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也需认真审视——有没有相关指标设置太高,让下级单位只能“望而兴叹”?有没有缺乏推进方法,让基层干部“找不到钥匙打不开门”?有没有只提硬性要求、忽视群众利益,让群众不认可甚至有抵触心理?从个别地方向社区摊派精神病筛查指标,到能源大省为落实能耗“双控”任务指标一刀切关停限产,再到一些地方强推的政务app注册、公众号粉丝指标......诸如此类脱离实际、让人“跳起来也接不住”的指标,挫伤的不仅是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更会影响决策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指标”丰满,现实“骨感”,反映出基层治理现实之困。“接不住”的指标背后,有的是上级部门不了解、不认真研究基层情况,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下指令;有的是个别部门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忽视客观规律,不分重点一般,眉毛胡子一把抓;还有个别部门存在“机关通病”,习惯于对基层发号施令,习惯于将责任向下分解,习惯于以“指标治理”作为“避责妙方”。为了应付这些根本完不成的指标,很多基层干部的功夫都下在了纸面上或台账里,“以形式主义应付官僚主义”的乱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目标管理而言,设置指标没有问题。没有指标的目标是空洞的,但“接不住”的指标,也没有多大意义。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设置什么样的指标、怎么“跳”才能完成任务,都得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对于相关政策或指标,必须在深入调研、了解实情的基础上,敞开大门、汇聚众智,尤其要广泛听取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对政策出台后的落实情况、效果影响也要“心里有数”。更重要的是,指标不仅要反映上级部门推动工作的要求,更要真实衡量为民服务的水平。比如,会不会因设置经济指标而牺牲无法测量的营商环境,有没有为追求治理指标而影响无法指标化的群众利益等,这些不能不纳入决策考虑范围。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但不重视“部署”的科学性合理性,不重视政策制定的“最先一公里”,就难言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更难以做到让群众“十分满意”。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尤其需要领导干部立足实际、科学决策,不定不切实际的目标,不搞劳民伤财的攀比,切实提升政策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不折不扣抓落实奠定基础。(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