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水欢歌忆伟人

——追寻毛泽东在长汀县濯田镇的革命足迹


毛泽东曾经留宿在刘坊村范氏继节公祠

恒德堂药店的老物件

王坚 文/图

地处闽赣走廊的长汀县濯田镇自古以来是一个鱼米之乡、生态福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濯田镇是汀南革命暴动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是1929年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红旗跃过汀江”的发生地。在创建闽西苏区的壮阔历程中,毛泽东曾多次深入濯田指导地方革命斗争实践,在濯田人民心中留下了珍贵美好的回忆。

在槐盛店:奋笔疾书明方略

1929年5月18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江西瑞金出发。19日,经长汀四都进入濯田镇。槐盛店位于镇上兴隆古街的下街。该店主人王凤林(原濯田成德学校创始人之一)当时正参与主持永济石桥的建造。看到红军军容严整、纪律严明,还帮助群众建造石桥护栏,王凤林深为感叹,主动让出槐盛店给红军入住,并积极协助张赤男等人做好拥军慰劳工作。

1969年12月,原濯田公社召开革命前辈及贫下中农代表座谈会,当地老红军王克成、林华坤等人回忆:“那天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在石桥头看见红军分两路来濯田。当时的石桥还没完全建成,红军从坝尾(上坊)天后宫门口的木桥进入濯田。红军宣传队员在镇上用石灰水写满标语:‘打土豪分田地’‘天下农民是一家’‘消灭五大军阀蒋桂冯阎张’等。那一天,下街一带的红军岗哨特别严密,不准闲人来往。后来大家才知道,毛主席就住在下街的槐盛店,这间店和后房相通,比其他店更宽敞清洁,墙体也比较坚固。”

槐盛店后门有一棵百年大樟树,树下有一个河卵石砌的堤坎。当天下午时分,陆续经过一些去河滩干活的群众,毛主席在堤坎上亲切地和大家打招呼。群众第一次见到红军都很好奇,于是越聚越多,毛主席便现场召开了一次群众大会。王克成、黄克祥(老红军)回忆:“当时参加大会的群众有四五百人,红军战士也一起参加。毛主席亲自讲话,大意是:工农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是为穷人打天下、为穷人翻身闹革命求解放的队伍。还安慰群众不要害怕,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会议时间大约有个把钟头。天色晚了,大家才散开。”

鉴于敌李文彬旅尾随追来,当晚,毛泽东在槐盛店的洋油灯下挥笔写了两封指示信,由地下交通员分别送给当时闽西特委负责人邓子恢和正在上杭蛟洋训练农军的部下曾省吾、罗瑞卿。指示闽西特委于22日赶到上杭蛟洋,一起商议组织地方武装暴动,阻击尾随之敌,以掩护红四军进攻龙岩。毛泽东从槐盛店发出的战斗指令,明确了当前闽西地区的斗争方略,并迅速在闽西各地传达落实,掀起了革命新高潮。

在恒德店:宣讲共产主义主张

5月19日清晨,红四军指挥机关和大部队从永济石桥头对岸的河背,经东山、莲湖、南安开往水口方向。在当地党组织的安排下,毛泽东入住水口码头的恒德堂药店。

据恒德店老板的后人、长汀县卫生局原局长蓝通文生前讲述:“红军渡江前一天,水口码头所有店铺都关门了。我的母亲谢三三和汀南党组织领导人张赤男是姑表兄妹,家里接到通知才没有关店门。上午时分,听到有人拍店门。祖父和父亲看到一个书生模样的高个子,几个穿军装和便衣的人跟着站在店门外。其中有个红军战士挑着一副竹制的书箱担子,父亲说他第一次见过挑着书担行军打仗的,印象特别深刻。祖父把客人迎进门,安顿在后院的药寮里。药寮有60多平方米,一边是碾槽、铡凳、炒药锅灶和中草药材,另一边是茅房,方便起居又相对安静。红军派出哨兵站岗,把药店门板卸下,在药寮里搭了几个简易床铺。”

“1960年代,大伯对我说,起初大家都不知道住在药寮里的红军大官就是毛主席。大伯和毛主席同一年出生,和张赤男是同辈亲戚,又是当地的店老板,有一定的群众威望。所以为红军采购物资、组织砻谷米等,做了不少事。大伯说红军手上有一份名单,上面写着水口码头所有店老板的行号和姓名。午饭后,毛主席让大伯把各位老板请到码头蓝坤子的旅馆开座谈会。座谈会开了两个来钟头,毛主席在会上宣讲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希望在座的老板们积极配合红军搞好后勤军需补给,支持红军为穷人打天下。”

在继节公祠:体恤工农传佳话

濯田镇刘坊村位于汀江东岸,与水口码头隔江相对。村中的范氏祖祠——继节公祠,就是“红旗跃过汀江”后当晚毛泽东和夫人贺子珍等人的住处。1969年,继节公祠住户余嫲子讲述:“那年我12岁,农历四月十二日那天很多红军住进刘坊,继节公祠中厅下也住了一些红军,还有一位女同志。当时在厅子里搭了三、四铺床,下厅大门边有站岗的红军。第二天早上,红军战士在大门口的坪里集中,有两个‘大官’站在大门的石阶上先后讲了话。其中一个眉毛粗黑,有胡须。另一个则较瘦白,身材高挑。临走时,在我家厨房烧火做饭的那个女同志,送了我家一个粉红色、有花纹的洋瓷盆子。过后,我的叔父范大玉对周围的人说,那个比较瘦白的是毛主席,有胡须、粗眉毛的是朱德军长。”

1969年12月31日,在长汀县光荣院休养的老红军肖新瑞,讲述了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情景:“1929年农历四月十日,张赤男在宣成畲心村,派我和梁妹子送一封信到四都交给红四军军部。我们两人经水口、濯田、牛脑屎去四都,到四都后才知道红四军到濯田了。我们立即赶回濯田,又听说红军离开了。到水口时已经傍晚时分,水口的渡船停船了,我们只好从露潭找了一条船过渡。遇见红军哨兵。讲明情况后,红军派人送我们到河东下店、凹背,最后带到刘坊。”

“红四军军部设在刘坊一座祠堂内(即继节公祠),祠堂的中厅屋梁挂着‘五代同堂’横匾,我把信交给毛主席,毛主席亲切地说:‘负责同志到了!’马上叫人打水给我们洗脸、洗脚,搞饭给我们吃。毛主席听说我们俩一口气跑了170多华里,赶紧让战士下门板让我俩休息。吃饭时毛主席已经看完了信,对我们说:‘你们回去后,有事还要来。’毛主席还叫军需官给了我一盏手提马灯,还给了我一件江西生产的乌布衣服。我俩带着红四军军部的一封回信返回,向南走到梅子坝时,碰到张赤男和张涤心,双方会合后,又一起返回到刘坊红四军军部。张赤男、张涤心和毛主席等人一起开会研究。会开完后,张赤男交代我和梁妹子:‘你们明天要当向导,带红军到涂坊。’并告知穿蓝布学生装的是毛主席。”戎马倥偬的毛泽东胸怀大局,却如此细致入微关爱一个普通工农战士,这是肖新瑞珍藏在心中的温暖记忆。

在梅迳村:“趁茶”夜话播火种

濯田镇仙人嶂山脚下的梅迳村,是新中国成立后梅子坝和小迳等村的合称,包括梅子坝、小迳、土库子、东坑等自然村。梅子坝是宣成至水口古官道的必经之路,虽然地处深山腹地,却是来往行人的一个主要落脚处。

1970年元月,60岁的老苏区干部钟玉英在调查采访中讲述:“我曾经住在小迳,1928年9月22日参加了张赤男领导的梅子坝暴动。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岁那年(1929年),大概在农历十月间的一天。当时本地的大薯、芋子都收完了,还没有穿棉衣。毛主席那时叫‘毛委员’,他带了一队红军从宣成的张屋铺路过梅子坝。那天,张赤男对我说:‘今天有20来个人在你家住,要搬稻草、煮饭、烧开水‘趁茶’(客家话‘泡茶’)。’我马上就去烧火、趁茶,拿稻草搭床铺。那时我还买了一只公鸡,煮给大家吃。张赤男说: ‘晚上毛委员要在你房间开会。’我问他:‘哪个是毛委员?’张赤男说:‘那个在床上坐的,下嘴唇有痣的就是毛委员。’张赤男坐在圆凳上,开会的有9个人,20多个红军在我家厅堂打地铺。他们有三架花机关枪,20多支盒子枪。当时毛委员戴着一顶白叶斗笠,穿的是蓝灰色军装,衣服上还有泥。第二天一早红军就走了。”

《长汀人民革命史》记载:“毛泽东于1929年11月26日偕福建省委巡视员谢同志(谢景德)从蛟洋到达汀州。”《濯田人民革命大事记》记载:“1929年11月底,毛泽

东赴汀,在濯田梅迳住了一夜。”钟玉英的回忆与1969年原畲心区苏维埃政府妇女代表陈芝嫲的陈述吻合:“毛主席有一次戴着白叶斗笠,身穿便衣,脚穿草鞋。经过畲心,往水口方向去。当时畲心的群众都聚集在公案坪欢迎。开完会后,群众目送毛主席和战士们往梅子坝方向走去。”党史记载和亲历者的回忆是一致的。

尽管1931年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之后,才出现“毛主席”的称呼,但一辈辈闽西人称呼此前的毛泽东都叫“毛主席”。这是苏区人民发自内心的敬仰和热爱,世纪伟人毛泽东高瞻远瞩、平易近人、关爱工农,在青山绿水的闽西大地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