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准星楼里遇太极
准星楼里遇太极。
■李雪红 文/图
乌石为屏,瑞霭坎云新气象;
奇峰作案,祥昭离火振文明。
准星楼是龙岩中心城区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最有特色的古民居。正厅大门的这副对联,不仅道出了她的地理位置,也传达了“新气象”“振文明”的现代气息。正厅大门楹联“笃庆锡光”。笃,诚也,专也,因诚笃之德而有庆;锡者,赐也,沐天之泽曰锡光也。因诚笃之德而感召天地,这正是准星楼的灵魂写照。
准星楼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至乾隆退位时竣工,历时一甲子。这座倪氏家族大宅院,为三进两落围合院式二层建筑。走近外大门,大门刻有“加冠”“进禄”字样,八卦门环古雅硬朗,透着历史的幽光。沿着中轴,穿过灰坪,走进内大门,前厅左右厢房的“竹苞”“松茂”题刻扑入眼帘,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智慧。目光透过中厅门,中厅与天井演绎时空梦幻,诉说无尽沧桑。高瞻后厅,一块“武魁”巨匾,笔力雄浑,英气逼人。据《龙岩州志》记载,准星楼在清代出了五个武魁,还有众多监生、廪生、庠生、教谕、忠烈等等,可谓人才辈出,地灵人杰。
缓步院落,环视周遭,青石灰砖,清新淡雅;榴红蕉绿,花香浓郁;照壁清泉,锦鲤悠游;散落一旁的功夫石折射出勇毅的汗水。不起眼处,一尊“天官赐福”石像,刻有“福禄权衡”四字,透露出准星楼的楼名寓意。
准星楼楼主,清乾隆年间武魁,后弃官从商,是著名的茶商。“准星”二字便与他的经商之道有关。古时经商,重量的权衡工具是秤子,秤杆为权,秤砣为衡,“权衡”一词由此而生。手拿着秤杆要懂得权衡之道,一边是财富,一边是良知,秤子虽小,可称人心道德!准星楼的名字来源,充分体现了倪氏先人在做茶叶生意时,心中有秤,经商有道,准星待人的经商哲学,也为后世经商做人树立了榜样。
从淡隐的历史一路走来,浸润着浓郁的乡愁眷恋,都市的荒漠渴望精神的绿洲,准星楼在历史的陈腐中化蛹成蝶,栖于东山之麓,曼舞时光,舒卷自然。
天地赋形,人极达性。周敦颐《太极图说》云:“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准星楼东方文化空间,在历史的轮回中尽显万物生生变化无穷之理。如今的准星楼,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徜徉于准星楼,翰墨飘香、古琴雅乐、汉服旗袍、香道茶室,一间间文创工作室,一张张亮丽的笑脸,为东方文化空间注入灵秀与生机!
伫立于“啱太极”匾额前,一隅之内,芳菲如斯,在有限与无限之间感悟着人生真谛。太极拳,根植于儒释道医武,不仅能锻炼身体,也能涵养性情,引导人心向上向善。恰如中厅的“信忠”“孝悌”之匾,与武道礼仪同根同源,彰显文化道统。值遇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德泓老师,他意味深长地为我们讲述着“啱太极”的深刻内含:“太极有道,修身养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啱,粤语方言,恰好,正好,称心之意。”
太极爱好者们传承准星楼“武魁”精神,道法自然,遵循时序,挥洒太极,成为准星楼最具生命力的一道风景。晨曦初露,云海碧浪,龙隐于渊,金刚捣碓之间,孔武有力。霞光普照,余晖红炉,凤栖于巅,白鹤亮翅之时,闲适灵动。春来万物并欣,一元复始,太极初势,气象煌煌。秋去山寒水瘦,固本培元,太极归虚,持盈保泰。啱太极,刚柔有道势起驭长风,动静无间招成应万变,与准星楼屋椽下火红的三角梅遥相呼应,映趣自然。
太极拳首要立身中正,气沉丹田。太极拳因中正而得安舒,因中正而显沉静,因中正而行仁义。“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王宗岳《太极拳论》进一步指出,习练太极拳,不但要立身中正,而且还要像秤的准星一样灵敏,要像车轮一样灵活,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任运自然。
“准星”两字,不仅是倪氏先人的为商之道,也是太极拳修身养性之道。准星楼与啱太极,金风玉露喜相逢,胜却人间无数,共同诠释着“准星”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