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上人文美


图为陈真庵石室前的蛙形石

图为《莲花山香灯田记》碑

陈健 文/图

龙岩城盆地中央,突起一座面积达100多公顷,海拔490余米,相对高度超过160米的山丘,山上“植被葳蕤,怪石嶙峋,晴岚暮霭,翠微万状”,这就是龙岩市区的莲花山公园。

莲花山,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龙岩县志》称:“乌石山,在县西南二里许”;清顺治十二年(1655)龙岩县令王有容撰《莲花山香灯田记》一文镌诸石碑,其中有“出治南,突然秀挺,位于离明,形家所谓天马山也”的记载;清乾隆三年(1738)《龙岩州志》记载:“莲花山,在乌石山之阴。”依此可见,这座山分别有“乌石山”“天马山”“莲花山”的称谓。

1987年,龙岩市(县级)人民政府对这座山进行了开发,兴建为“莲花山公园”。经过30多年的建设、完善,游人如织的莲花山公园,已然成为市民休闲健身、旅游观光、静心礼佛的网红打卡地。

“莲花山”之名寓意圣洁、美好。万千世界,以“莲花”为山名者甚众,其大多以山形状“莲花”而名。而龙岩市区这座山何以称“莲花”?余往斯寻之。

首先到了处于莲花山西麓的莲山寺。兹寺规模宏大,占地30余亩,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大悲殿、卧佛殿、藏经楼等主要构建依山就势渐次而上,布局错落有致;一座座殿宇,在绿树掩映下幽雅素静,流光溢彩;寺内宝像庄严,金碧辉煌,馨香缭绕,香客如云。于卧佛殿之西侧,看到了一座高、宽、厚分别为190厘米、87厘米和15厘米,制作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的石碑——《莲花山香灯田记》,碑记:“(天马山)阴则莲山,招提在怪石丛薄中,有若莲瓣,故名。”其让人知晓,天马山北侧为莲花山,寺院建造在怪石丛薄之中好像盛开的莲花,莲花山因此而得名。

古老的莲山寺,流传着美丽的故事传说:从前,寺内有一位法行高超的和尚称莲花。莲花和尚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喜栽花种草,总是把寺院侍弄得井然有序、花香草绿。寺中有两件宝物即铜锣和皮鼓,寺庙山门有“晨锣惊走瘟灾鬼,暮鼓迎来丰稔年”的联对,横批“福佑四方”。莲花和尚数年如一日,按时鸣锣击鼓,为民祈求安宁。方圆之地凡能听闻到锣、鼓之声者,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福宁康泰。因此,周边信众纷纷到寺中烧香拜佛祈福,感恩护佑,争先恐后为铜锣、皮鼓披红挂彩......

朝圣了莲山寺,循南环西路东行几百米,进莲花山公园大门,遵弯弯曲曲石阶道缓慢登山。但见彩蝶飞舞,鸟雀叽喳,蝉鸣起伏,野花灿烂,竹林婆娑,丛丛芭蕉叶片硕大、风韵翩翩;续登行,较陡的石阶路两旁,树木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冠如雨伞。穿行在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和如画的山色里,心情快活,喜悦无比。

山之腰,有莲花山栈道。这条宽3.5米、长近3800米的栈道,是2011年建成后向游人开放的环山游步道。整条步道环山闭合,建在同一等高线(海拔422米)上,行走其间,身心轻松,若闲庭信步。你看,不远处那棵粗壮的大树,一根有点粗的青藤紧紧地将它缠绕,像极了仙女系在身上的腰带,体态婀娜,迎接来此观光的市民和游客。左边那棵是酸枣树,几十步之外的那棵是鸡爪梨,每到夏季和秋天,其树上挂满了橙黄色、枣红色的果子,煞是引人注目。冬天来了,游步道里道外那一棵棵枫树,叶子由绿转黄转红,夺人眼神,山上绿野被其点缀得绚烂多彩,让人感受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道随山绕,人循路行,移步换景。步道若玉带、如巨龙,默默地匍匐于山腰间,时而被绿树淹没,让人感受到遮天蔽日;时而深入山谷,让人体验到了山深之处的清幽;时而通向山脊,让人放远目光,观远山看近水。绕行莲花山一周,宛如在360度的观景台上领略了龙岩城市的市容市貌:那错落的高楼,宽阔的街道,清丽的公园和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呈现勃勃生机、意气风发、欣欣向荣之繁象。

栈道上修建了驻留平台,凳、亭、阁、廊以及卫生间等公共设施,游人可以于兹观景、赏树的同时,也可以歇息、驻足以及运动健身,更有充满激情者于此谈情说爱。每座亭、阁及其他的建筑,或依龙岩的风土人情,或按莲花山的本色命名、题匾、撰联,其用字遣词构思奇巧,寓意深刻美好,呈现的书法正、草、隶、篆诸体皆有,无不展示了文人雅士的才华,更让人品味了其中的风雅。莲花山栈道于2012年获得了国家住建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宜居范例奖”。

游毕莲花山栈道,来到了处于山之阳的净慈寺。这是一座创建于1989年的寺庙。寺中的弥勒殿、大雄宝殿、大悲殿等座座庙宇随山势呈香蕉形布开。能工巧匠就地取材,将遍布于山中的乌黑色的巨石(山岩)进行加工,雕成了栩栩如生的佛像、凿就了笔力遒劲的“佛”字,让“乌石生辉”。整座净慈寺,满目青翠、绿意盎然,梵音阵阵、不绝于耳。如此雅致的环境,伴以曼妙的佛乐,可以让人放下世俗的纷扰,荡去心中的尘埃,净化自己的心灵。这是一处“离尘不离城”的宝地。

净慈寺后门连着山巅。斯处两棵硕大的榕树枝繁叶茂,浓荫蔽日。树荫下的一座小庙称“陈真庵”,供奉的是“陈真祖师”。庵前一乌黑色巨石形似青蛙。此情此景,莫非就是《龙岩县志》中记载的“(乌石山)上有石室,室前石作点头状,内翰沈鸿儒题壁,有谈经石点头之名”之所在吗?余在浓荫下与在此休闲的当地长者叙聊,交谈中方知,现存的“陈真庵”就是当时陈真“挥鞭赶石”上山用“鼻涕粘石”建造的“石室”(室中还存有石柱等),“石室”前的蛙形石,四周蚊虫灭绝。此蛙形石又称“点石头”,有“陈真谈经石点头”的佳话。

谈兴正浓,一位长者讲述了一段动人故事:一次,陈真为了给人治病,在山上采草药。忽见一毒蛇正在吞食青蛙,陈真见状,断然从毒蛇口中救下了青蛙。获救的青蛙感念陈真的救命之恩,日夜守在石室旁,为陈真驱逐蚊虫。天长地久,蛙化成石......陈真,民间传说中的仙人(或佛),其匡扶正义、扬善除恶、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其德行深受龙岩、漳州民众的崇拜和爱戴,为当地人的保护神。

沿着山脊继续向西南行,在山的最高处、“世纪钟楼”脚下,看到一块高近1米,宽2米多,长8、9米,面积有10多平方米的乌黑色巨石,人们称其为“极顶石”。地质学家考证,此石形成于1.4亿年以前的一场火山爆(喷)发。难怪乎,这座山体遍布着与“极顶石”颜色、石质成分相似(相同)的乌(即黑色)石头(山岩)。乌石遍布之山,名曰“乌石山”理所当然、合情合理。

极顶石之侧,一座兴建于2000年共7层30多米高的“世纪钟楼”雄踞于此。钟楼内悬有直径2.15米、高3米、重3.7吨的巨钟。无论你处于龙岩盆地的任何位置,均能望见立于天地之间的“世纪钟楼”之风采,俨然是一“地标”性建筑。据称,兹楼传出的钟声,能在半径3公里之外耳闻。

莲花山,山色盎然同文化芳菲并臻,弥漫着神话故事和古老传说、禅意与化境、现代及传统,值得人们频去、屡览,久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