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献纪录片《新泉十日》——

“草鞋山歌场景”拍摄故事


新泉工农妇女夜校“八女勇士”雕像

李登发

“红旗飘飘过汀江,毛委员来我新泉乡,豪绅见了吓破胆,同志们哎,穷人见了喜洋啊洋哦!”祠堂两扇大门缓缓打开,大厅里,四名妇女边唱新泉山歌边打红军草鞋......这是大型文献纪录片《新泉十日》第三集“战地黄花”中的一个片段。

这一片段反映的是什么历史内容?里面新泉山歌的歌名是什么?拍摄过程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良好的群众基础,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而当年新泉的群众基础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这里的妇女不仅送郎送儿当红军,自己也积极投身革命。她们或直接参军参战驰骋沙场,或参与地方红色政权搞好苏区建设,或在后方扩红宣传、生产支持前线,夫妻、兄妹、父女、母子一起参加红军、赤卫队,或一起在苏维埃政府工作的情况比比皆是。据统计,当时新泉区、乡两级政府工作人员中,妇女占了半数。这在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紧紧束缚广大妇女的旧社会,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知道,当时的农村妇女大多目不识丁,也几乎没有地位和自由可言,主动参加革命的妇女并不太多。新泉为何会出现许多妇女积极参加革命的局面?

原因是毛泽东1929年在新泉亲自指导创办了妇女夜校,帮助妇女翻身解放,唤醒妇女参加革命。当年6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进驻新泉休整期间,为废除封建礼教,提高妇女地位,发动妇女参加学习政治、文化、军事和生产知识,鼓励妇女投身革命运动,他指示地方党的负责人创办一所妇女夜校。很快,新泉工农妇女夜校在新泉张家祠正式开学,夜校学员迅速由十几人增加到几十人再到上百人。随后连南苏区各地又先后办起了18所妇女夜校,学员总计达700多名。

当地妇女通过夜校学习,在政治上、文化上获得彻底解放,她们砸碎封建枷锁,冲破黑暗牢笼,剪掉长发,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其中120名学员直接参军参战,涌现出“八女勇士”等许多动人事迹。更多的学员则率领连南苏区广大妇女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担负起慰劳红军,站岗、放哨、巡逻等任务。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成为当时苏区妇女解放的一盏明灯。

《新泉十日》追溯的是“新泉整训”前后的特殊历史,反映的是党和军队早期建设的奋斗历程。虽然新泉工农妇女夜校与红四军政治军事整训并无直接关系,但它是毛泽东在新泉整训前半年亲自指导创办的苏区妇女夜校,是将劳动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相结合的早期探索与实践,可以说是共和国妇女运动、妇女工作、妇女干部培养的摇篮。而且当年的夜校学员为驻扎新泉的红四军做出过重要贡献,与新泉整训的开展和根据地的创办有着密切的关联,理应融入文献纪录片《新泉十日》。同执行导演商量后,他赞同这一意见,并叫我负责策划一些拍摄内容。

如何用简单的形式在片中表现当年新泉妇女获得翻身解放后的喜悦以及她们对革命的积极支持呢?通过翻看史料,我了解到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曾组建“慰劳队”,为红军战士洗衣服、织布鞋、打草鞋等,新泉又有好多与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有关的山歌,最出名的是当年的《妇女解放歌》《自由结婚歌》,此外20世纪60年代,当地的新泉中学音乐老师张孔文也根据夜校相关革命史实创作了《双双草鞋送红军》《毛委员来我新泉乡》《望云草室红光闪》等歌曲,于是决定组织拍摄夜校老学员和夜校志愿服务队队员唱山歌、打草鞋的场景。

我找到擅长唱红色山歌、曾在20世纪70年代担任夜校红色娘子军造兵团和夜校耕山队队长、坚持组织开展夜校志愿服务活动几十年的杨足金大姐,请她组织几个既能唱山歌又会打草鞋的年轻妇女一起来配合拍摄这个场景。可她说,现在年轻妇女几乎都不会唱山歌,更别说会打草鞋了,连她自己都不太懂得打草鞋。怎么办?我叫来新泉工农妇女夜校志愿服务队队长张梅莲、队员周冬梅和饶水兰,要她们三天时间在师傅的培训下学会打草鞋并在杨大姐的带领下学唱《毛委员来我新泉乡》这首山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学会了打草鞋,也练熟了山歌,可以正式拍摄。

拍摄地点改在毛泽东农民调查会旧址——官庄愧山公祠进行。当时正值八月酷暑,从上午9点开始,直到中午1点多,她们四人按照摄制组的要求,一遍又一遍地表演唱山歌打草鞋,累得汗流浃背。正是一代又一代夜校学员赓续工农夜校红色血脉,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才让拍摄任务得以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