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亭前的遐思
图为才溪光荣亭。郭亦斌 摄
■ 黎耀东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馆长黄梅华多次邀请我去才溪走走,却总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行。这次,在几位学生的陪同下,我终于圆了才溪红色朝圣之旅的愿望!
50年前我曾去过一次才溪,那是读初中时学校安排的教学实践课——拉练。我们从上杭县城肩挑草席、被褥步行到才溪,目的就是响应当时的号召:练好铁脚板,彻底埋葬帝修反!当年我们走马观花般在光荣亭、列宁堂里穿梭,与其说是去接受传统教育,不如说是带着“好玩、好奇”的心情去秋游罢了。而50年后当我们再次驻足在光荣亭前,心里满满的是崇拜与敬仰。
黄馆长在讲解中特别提到,毛主席一生中只为两个亭子题写过亭名,而才溪光荣亭是他老人家在全国唯一题写的革命类纪念亭。黄馆长抑扬顿挫、颇具磁性的声音激发了我脑电波的跳跃:到底是什么竟能让毛主席这样的伟人在踏遍了神州千山万水之后还对才溪独留深情?伟人笔下的“光荣”二字,是否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里的“光荣”意义相同?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搜寻历史的佐证,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一座光荣亭就是一座丰碑,体现了一代伟人对上杭才溪为中国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度肯定以及对才溪人民的深厚感情。
1992年,毛主席的第一任警卫排长、86岁的开国中将韩伟老人快到生命的尽头时对儿子韩京京说:“湘江战役,我带出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这个将军,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活着不能跟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和他们一起,这样,我的心才得以安宁......”韩伟将军,这位湖北黄陂人,一生念念不忘的却是闽西这片土地,因为正是他当年担任红34师100团团长,与师长陈树湘一起率领闽西6000多子弟,在湘江舍命殿后,以几乎全师覆没的代价,换得中央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他千交代万嘱咐后人要把他的骨灰葬在闽西,是因为他希望能把在湘江两岸的闽西英魂招还故里!
6000闽西子弟在湘江边用忠骨砌下了共和国大厦的一块基石,成为共和国大厦坚定稳固的支撑,我想,共和国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上肯定有闽西儿女的鲜血浸染!
走在纪念“才溪九军十八师之开国将军”的栈道上,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了解才溪籍将军们的传奇故事,敬仰与感动溢满心中。黄馆长告诉我们:才溪纪念馆内记载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962位。据统计,当时只有人口16000多的才溪乡,参加红军、离开家乡干革命的就有3400余人,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牺牲的有2000余人。
光荣呀光荣亭,您是多少才溪好儿女当年荣光的写照!伟人没有忘记他们,毫不犹豫地挥毫题下“光荣”二字;后人不会忘记他们,因为革命先辈的英魂为这块土地注入了红色基因!伫立在光荣亭前仰视“光荣亭”三个字,我忽然明白了传承红色基因的意义,因为这关乎共和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方向性问题。传承红色基因,我们就能不迷失方向,高举起先烈们曾经举起的旗帜,朝着更伟大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