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耘笃前行 静待花开别样红

——2024年高考英语备考建议


陈晶晶

经历了一轮复习的沉淀,高考英语二轮复习如约而至。带着“深耕细耘”的态度,持有“笃行致远”的心态,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去达成心中设定的目标,高考的胜利之花一定属于一腔热爱、一路勤奋、一直坚持的你们!那么,接下来应如何规划英语二轮复习才能高效利用好这段时间呢?总结起来思路如下:突破重点知识,专项强化训练,提炼技巧策略,实现增质提分。

一、词汇——查缺补漏,扩宽深度。进入二轮复习,词汇依然是重中之重,不能放松对词汇的查缺补漏,做到基于语境与语篇,巩固重难点词用法,尤其是熟词生义、单词变形、同义词反义词的积累等,扩宽单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1)回归教材和历年高考真题,关注课标词汇在教材中的具体例句和高考真题中的高频词、一词多义词等,坚持每天积累朗读背诵;(2)每天选择固定的时间背单词,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对单词的熟悉度进行标注,重难点单词及时记录在小本子上,利用零碎时间增加复现次数。

二、听力——专项训练,重点突破。(1)重点突破听力前5题,每天按时间、价格、速度、人物关系、年龄和号码或数字计算材料等微专题进行训练。(2)分析高考听力真题,重点掌握理解说话人目的、推断题这两种题型的考查方式,对比含有不同句子类型的听力材料(祈使句和感叹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比较级和最高级、反义疑问句、以及含有让步、目的和因果关系的句子),积累含有时间顺序、因果关系、让步关系、列举和转折等的词语。(3)掌握听力技巧,听前抢读、读前预测、边听边记、抓住关键词等,纠正错题时回归听力文本,进行错题重听。(4)训练自信、沉着、冷静的听力考试心态。

三、阅读——整合复习,提炼策略。进行阅读二轮复习时,关注“语篇意识、主线意识”,突破阅读思维瓶颈。

(1)专题训练,提升思维。以文章类型为切入点,按照应用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进行专项训练,了解每种文本体裁的特点,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进行主题整合式复习;做完后,利用思维导图系统梳理各种体裁的文章结构和行文逻辑加深理解,提升阅读思维。

(2)限时训练,提高速度。每天限时训练4篇阅读,做题总用时在28分钟左右。限时训练时,高度集中注意力,利用文章首段、首句、尾段快速推断出文本的体裁,归纳文本的主旨大意和写作目的。

(3)归纳错题,提炼策略。每周对阅读理解错题进行复盘整理,思考自己在哪种体裁、哪种类型上的错题最多,进行重点突破。运用好不同的解题策略:采用主题句推断法、高频词归纳法突破主旨大意题;利用题干或选项关键词回文定位,根据“同义替换”,解决细节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词义猜测题要联系上下文,看“金三句”,先看“本句”,再看“前一句”和“后一句”;观点态度题请找“描述性词汇”,注意文中出现的形容词和副词的感情色彩。

四、七选五——关注结构,把握逻辑。每天完成1篇训练,一周再找个集中时间(35mins)进行多篇强化训练,这样有利于系统掌握七选五的命题思路和考查方式。做完后,认真纠错复盘,分析考点,积累提示逻辑关系的词汇。做题时,请将“结构”“逻辑”两个关键词记心间,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分析语篇中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注意避免“完全相同词汇”带来的解题“陷阱”。

五、完形填空——解读语篇,找寻线索。完形填空重文本解读,要求在上下文语境里“找寻线索”。训练时,采用无选择填空和有选择填空方式相结合进行,无选择填空是指先不看选项,只看有空缺的语篇,根据首段、首句、尾段把握文本主旨大意,先自然完形,再到选项中寻找和预想的词最接近的词汇。同时,要有意识地对词汇进行归类整理,重点积累熟词生义词汇。

六、语法填空——精练巧做,举一反三。语法填空应“精练巧做”,三篇出规律、五篇出能力、十篇出满分。做题时,不仅填出空格答案,也标出各空格考点。同时,打破惯性思维,对试题考点、考查形式不停留于固有印象。

七、书面表达——把握方向,精准训练。平时的写作训练应覆盖各种文体,了解各种文体的写作特征。小作文审题是关键,在要点齐全的基础上巧妙地拓展。读后续写重视情节的融洽合理,凸显主题。针对这两部分可采用写作微专题训练,即同主题下进行不同的写作训练,从以下几方面加强:(1)研读评分标准,明确写作要求;(2)雕琢写作语言,强化高级结构运用(倒装句、强调句、with结构、无灵主语、分词状语、定语从句、状语从句、虚拟语气等);(3)重积累,勤练笔:背诵借鉴优秀范文,以它山之石攻玉,同时勤写不辍,反复打磨,坚持复写再写,精益求精。(4)重视卷面规范和优美度,做到书写正统、规范,字体的大小和间距适当,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高考已在眉睫,愿你们风雨兼程绝不空手而归,你们意气风发,踏破诗书万卷,你们披荆斩棘,光芒可及万重山!请用“不停歇”书写拼搏奋斗的青春,等待一场收获的狂欢!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祝愿,在这个蝉鸣不止的夏天,用心奔赴的你们都能金榜题名!

(作者系漳平一中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