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工农红军独立十师的英勇战斗历程
福建军区独立第十师成立告群众书
《红色中华》有关独立十师报道
■ 刘勇汉
1932年冬,国民党调集兵力,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大规模“围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强大攻势,为加强军事政治训练,集中兵力统一指挥,遵照上级指示精神,原杭武独立团、武平独立二团,于1932年12月16日在武平北部的小澜村整编成闽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十师。师长张荣发,政委张平凯,政治部主任赖玉宏,师部参谋王胜。独立第十师下辖两个团,一团以原杭武独立团为主,团长张燕南,政委胡坚,二团以武平独二团为主,团长聂云虎(聂祖唐),政委何醒南。各团下辖2个营,每营下设3个连。全师初期有1000余人,后发展到3700多人。后来成为开国少将的上杭籍王直将军是独立第十师宣传队漫画组组长。
独立第十师的成立给了杭、武两县苏区人民极大的鼓舞。武平县革委会在庆祝独立第十师成立《告群众书》中,号召全县各苏区政权“用政治的宣传,鼓动坚决勇敢分子及地方武装加入独立第十师去,充实独立十师的战斗力量,消灭杭武的残余团匪及进攻闽西的广东军阀和十九路军军阀”。
独立十师成立后,在上杭与武平交界的回龙、官庄和武北一带,多次粉碎国民党军进攻苏区的阴谋,建立惦头、善坑、昭信、田里等革命政权,打通武北与武西联系。1933年1月24日,武平县拥护红军委员会发布《为庆祝中央红军与独立十师伟大胜利告全县劳苦群众书》,高度赞扬“红军是工农的武装,是土地革命战争中最积极最勇敢的战士。他们不怕冰,不怕雨,去击破与消灭敌人,这种为阶级利益而斗争的精神与伟大胜利,真值得我们钦佩与赞扬啊!我们应该很踊跃、很热烈地庆祝这个伟大胜利”。
1933年2月间,独立十师与江西独三师会合,联合攻破闽粤赣三省边区地主豪绅盘踞的寻乌项山大华山要寨,歼敌400多人,缴获大洋数万元。战后不久,接上级命令,独十师经瑞金到宁化集结待命。王直将军在《王直回忆录》一书中深情回忆:毛主席在瑞金亲自看望了独十师指战员,与政治部宣传队同志进行了亲切交谈,毛主席对宣传队同志说,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大工作,要按照红四军古田会议精神,把宣传队教育好,训练好,建设好,才能胜任宣传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完成任务。毛主席的谆谆教诲,令全师指战员倍受鼓舞,精神更加振奋。
几天之后,独十师奉命往宁化禾口集结,与江西独立三师、红军大学一起组建红军东南作战军,总指挥叶剑英。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出动50万兵力,分三路对我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为了粉碎敌人“围剿”,独十师(此时改称二纵队)连续打了清流县莲花山阻击战、连城县溪尾上村阻击战等几个胜仗,并收复不少失地。同年6月,东南作战军奉命取消,随后成立红十九军,独立十师(二纵队)改称红十九军第三十六师。不久,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十九军缩编为新红34师。之后,红34师接到上级下达“歼灭进犯上杭苏区之敌”的战斗命令,红34师像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一举收复上杭白砂镇并抢占了水西渡、风云岭和七峰山,狠狠打击了反动派的猖狂气焰,大大鼓舞了苏区军民的士气。
1933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由红三军团、红七军团第十九师、红34师组成东方军,东征福建。在取得清流、归化、将乐、顺昌战斗胜利后,进而进攻连城,取得朋口战役的重大胜利,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恢复了泉上、清流、归化等纵横数百里的苏区,并开辟了大片新苏区,极大地振奋了苏区人民的革命斗争士气。10月,红34师与红十九、二十师组成红七军团,投入惨烈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参加了浒湾、团村等一系列大仗、恶战。1934年长征前,红34师由红七军团调入红五军团,在长征中担负全军总后卫重任,被誉为“绝命后卫师”。在湘江战役中,红34师为掩护中央主力红军转移几乎全部牺牲,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兑现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