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文化新使命 传播武平好声音
■中共武平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厚重深刻,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武平县自觉担当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下足“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绣花功夫,为建设武平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以文化人,筑牢政治忠诚。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牢牢把握“七个着力”重大要求。持续增强政治自觉。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主线,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带动全县各级党员干部持续深化理论学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增强思想自觉。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自觉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增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全力推动武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行动自觉。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创设“武平故事会”“音乐党课”等特色载体开展理论宣讲,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宣讲活动。“音乐党课轻骑兵”走进省财政厅、省投资集团等省直机关、国企开展活动,宣传宣讲成效明显。
以文惠民,增进民生福祉。瞄准群众现实需求,深入开展各类文化服务活动,让文化惠民工程成为群众的“暖心工程”。健全服务体系。逐步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兴贤坊、县公共文化中心、武平中央苏区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更好满足群众阅读需求,提升群众文化素质。丰富活动形式。常态化开展“学习二十大·书香润武平”“书香机关·韵味武平”等各类读书活动,开展梨园惠民演出、街头艺术表演、非遗“五进”公益惠民演出、汉剧研学等特色文化活动,举办“农家欢·村村乐”乡村春晚、“村BA”篮球联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文艺精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策划培育“七色之花”“爱从头开始”等5个专业化志愿服务品牌,创建“敬老得福”“助残先锋”等6个特色品牌,打造有深度、温度和高度的文化精品。
以文润城,焕发城市活力。坚持以文塑城、以文兴城,把加强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厚植城市文化底蕴。立足文化禀赋。充分挖掘武平作为千年古县、革命老区苏区县、“全国林改第一县”和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推动建设文博园、“红火的世界”、“我有青山”主题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理论宣教阵地,开展故事宣讲、文化微课堂、经典剧目展演展播等,讲好武平“红色”“古色”“绿色”故事。深化文明创建。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大爱龙岩·福满武平”精神文明品牌,打造“好人之城”,常态化开展“雷锋精神耀八闽”主题实践、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回宣讲等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成功入选省级首批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试点县。打造温暖城市。将文化元素贯穿到“主客共享·舒适温暖”旅居城市建设全过程,建设户外城市规划馆·心月公园,让市民了解武平城市发展历程,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持续探索一系列温暖举措,坚持把公建单位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对外开放,城区2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实行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对外开放,7家单位内部停车场夜间对外开放,学校公共体育设施课后对外开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以文兴业,打造文旅品牌。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打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加强活态传承保护。传承弘扬闽西客家十番音乐、闽西汉剧、“上刀山下火海”民俗绝技等国家、省级非遗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等多元渠道,推动文化与文创、会展、体育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做足活化利用文章。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立足武平林改特色、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等资源,加强规划引导,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持续打造“骑游武平·骑乐无穷”“火红世界”等文旅特色品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依托“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山百姓古镇文化交流区,着力将“百家大院”打造成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典范,开发一批“快旅”与“慢游”融合的旅游新模式,以“月居”“半月居”的新方式促使文化与经济互融,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持续擦亮武平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