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史方志办派驻新罗江山山塘村第一书记廖旺庭:

红绿深度融合 着力改善民生


廖旺庭给群众讲述红色军工故事

融媒体记者 赖珊盛 通讯员 刘永政

近日,记者来到了著名革命基点村——新罗区江山镇山塘村采访第一书记廖旺庭的事迹。村民廖冲金首先向记者谈到了人饮工程。

村民廖冲金说,原先大家都是喝溪水,一下雨溪水就发黄,水质变差,群众要求改善饮用水的呼声很高。廖书记来到村里,筹集了20多万元,请来了饮用水施工队,通过打五口横井,出水量达到设计标准。“水质很好,我们非常满意。”

山塘村有790多人,耕地1100亩,山林8500亩,也是世界地质奇观“睡美人”所在地,山美水美,离中心城区很近。2021年7月,来自省委党史方志办的干部廖旺庭来到了这里,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山塘村原来的发展基础较好,如何持续提升?我的想法是一手抓产业,一手改善民生,建设红绿深度融合发展先行示范村......”

廖旺庭曾经在乡镇工作过,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他与驻点村群众打成一片,在较短的时间就摸清了村情,厘清了发展思路。他坚持抓住重点,突出村域特色,攥紧拳头发力,做大做强红色兵工文化;坚持牢记嘱托,潜心深入研究,伏案著书立说,立志做打基础利长远工作;坚持沟通协调,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努力多办实事好事,为山塘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

据了解,山塘村是中央苏区第一个红色兵工厂旧址所在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廖旺庭来了之后,村里上年纪的群众和村两委特别希望他能把山塘革命史整理出来,一些领导也希望他发挥部门优势做点研究,把山塘红色历史尤其是山塘兵工史整理清楚。

廖旺庭说,这是嘱托,更是使命和责任。“白天不是进村找上年纪的老人了解相关史实情况,就是扎进江山文化站图书室找资料,得空时还跑去省、市图书馆和相关党史部门资料室查找和考证有关史料......”

经过深入走访、查阅资料和辛勤笔耕,长达10多万字的《山塘人民革命史》书稿已送出版社出版。《人民兵工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等文章,在《中国军转民》《福建党史月刊》等平台发表,并陆续被其他一些省市刊物转载,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当地领导告诉我们,廖旺庭驻村的最大工作亮点就是推动山塘“文化振兴”,做大做强兵工文化,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廖旺庭认为,山塘村具有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的优势,离中心城区又近,做好兵工文化研学和乡村休闲旅游,很有发展前景。

在廖旺庭的推动下,村里紧扣以“兵”铸魂和以“产”致富两条主线,先后投资建成射击训练场、枪械体验馆、炮文化主题公园等特色军事体验项目,打造龙岩市中小学生国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大力培育绿色有机蔬菜、野生灵芝、天然红菇、竹荪、美人蜜等特色农产品,不断提升家庭农场、餐饮农庄、烧烤营地、休闲民宿等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全力发展高品质休闲旅游项目。

两年多来,廖旺庭团结村两委成员累计筹措各类资金1200多万元投入村庄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山塘特色的“12345”乡村振兴品牌,即牢牢确立一个主导发展思路,筑牢两个核心教育阵地,实施三个涉林项目、四个涉民项目、五个涉红项目,全力改善民生,夯实发展基础,造福当地百姓。还有一个总投资1100多万元的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去年底已由省水利厅报送省财政厅进行资金拼盘,并纳入2024年江山镇重点建设项目盘子。

村民郭真豪说:“廖书记到我们村以后,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两件事情,一件就是帮我们把这个村的村道全部‘白改黑’,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村容村貌的档次,也给村里提供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有一件就是在山塘兵工厂旧址周边安装了路灯,方便了夜间到我们兵工厂游览的客人,也方便了附近的村民。这两件事做好了以后,使我们村不但更美了,而且更亮了,老百姓也更欢迎了......”

“以前游客爬睡美人都是走山道,崎岖不平,而且还很危险。廖书记来了后,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帮忙修了一条2公里长的步道,直达睡美人‘脖子’,大大方便了游客爬山健身,反响很好。”村民陈素红告诉记者。

廖旺庭说:“我感到欣慰,一件件实事办成了,一个个项目都在有序推进,近三年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

如今,山塘已先后获评全国红色美丽村庄、省级美丽休闲乡村、省级金牌旅游村、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近三年村财收入分别为68.3万元、69.5万元、7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在3万元左右。

廖旺庭常说,在多方支持下,山塘村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更是山塘历届村两委成员团结拼搏、接续奋斗的结果,凝结着众多领导、前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关怀,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驻村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此时此刻,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尽人事听天命,驻村工作包罗万象,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无愧我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