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留闽西山区的身影
——贺子珍与大洋坝村“列宁小学”的往事
■ 廖汉奎
贺子珍(1909—1984),江西省永新县人,在校读书时,思想进步,追求上进,16岁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于革命,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江西永新县委负责人和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她的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都参加了革命,于是成了当年江西有名的“永新三贺”——革命三兄妹。1927年贺子珍参与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上井冈山,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她智勇双全,英勇善战,18岁就成了闻名井冈山地区的“双枪女将”。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她与红四军党代表毛泽东结为伉俪。
1929年8月,时任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秘书的贺子珍跟随毛泽东来到闽西上杭县溪口乡大洋坝村。当时毛泽东化名“杨先生”,因身患疟疾,住在农户家里,请当地老中医治病。贺子珍常为他煎煮中草药。“杨先生”带病指导区乡苏维埃工作,常常走村串户访农家,调查了解闽西土地革命实况,亲自掌握第一手材料。他虽然公务繁忙,仍不忘山村孩子念书之事。有一次,大洋坝村“列宁小学”的校长登门拜访“杨先生”,诉说心中烦恼......当贺子珍了解到“列宁小学”苦于教师不足,“校长兼校丁,教学又摇铃”,便自告奋勇地说:“我愿意跟孩子们一起玩,就让我去教书吧!也许还能帮老师一点忙。”“杨先生”听后高兴地点点头。校长难为情地说:“岂敢劳驾,岂敢劳驾您......”“杨先生”谦逊地说:“让她跟着你学习学习,等村里请到老师再说嘛!”他顺便向校长介绍连城县新泉乡创办工农妇女夜校的事,鼓励校长克服眼前的困难,把“列宁小学”办好,让山村孩子们进学堂读好书。
“列宁小学”新来了红军女教师的消息传开了,大洋坝村群众都想来看看这位红军女教师到底长得什么模样,“杨先生”住的这个农户家顿时热闹起来。一位身材修长、眉清目秀、英姿飒爽的红军女战士热情大方地接待来访的一批批村民,孩子们怀着热切的心情悄悄观察着这位红军女教师。
贺老师不负众望,她到“列宁小学”任教后,每天早出晚归,不辞辛劳,认真教授开设的课程,识字、写字、心算、笔算、珠算和图音体她都能教,“列宁小学”的老师称赞贺子珍是“教学的多面手”。她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提问启发式、分题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注重教与学的实效,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欢迎。
她常在傍晚陪同“杨先生”到农家访贫问苦,一方面作社会调查,了解民间疾苦,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另一方面进行家访,广泛收集学生家长对教学的反映,真是“一举两得”。据大洋坝村的老人回忆,当时贺老师常掏出自己的零用钱帮助家庭穷苦的学生买书买笔,家长们亲切地称呼这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红军女教师为“珍妹子”,孩子们也十分敬重地叫她“珍老师”。
半个月过去了,“珍老师”要陪同有公务的“杨先生”前往永定县。出发的那天,“列宁小学”的师生们与这位朝夕相处的红军女教师依依惜别。老校长控制不住夺眶而出的晶莹泪珠,孩子们也泪眼汪汪地说:“珍老师再见!珍老师要回来看我们啊!”“珍老师”紧握孩子们的手,离别之情难以言表......
红军女教师“珍妹子”的身影永留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