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走进多彩田背
雄伟壮观的云霄阁
■郭子雄 文/图
田背,上杭县中都镇的一个多彩的客家乡村,在这片沃土上,有美丽的风景、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建筑、神奇的传说,让人情有独钟,流连忘返......
十月的秋风,像神奇的丹青妙手,泼洒出一幅绚丽的图画。
田背村位于上杭县南部,距县城25公里,离中都集镇、圩场2公里。该村是个狭长而平坦的山间小盆地,全村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全村有刘、傅、朱、丘四姓,人口近2000人。我们发现这里的田野村庄分布着不少鲜为人知的文化遗存与鲜活动人的故事。
田背村风光迷人,古建筑群奇伟华丽,历史文化厚重多彩。传统村落是乡愁的寄托、文脉的传承,是乡村游的打卡地。
田背村青山环抱,翠树迎客,青砖黛瓦;这里历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人才辈出......
田背村较好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风貌,建筑技艺精湛、功能完备、环境优雅、古韵深厚。栖凤山楼、谦益楼、郎官第、大夫第、正训堂、守愚堂、立本堂、致和堂、耕沁堂、和睦堂,十郎公总
祠、十一郎公总祠、广义公祠、朱氏宗祠、傅氏宗祠,等等,雕栏画栋,各具特色。孝子牌坊、乐善好施牌坊,坚石精琢,气势非凡。这些建筑组成了古建筑群。流连在这一幢幢古建筑之间,似乎能听到岁月沧桑的诉说和乡村深情的召唤。
时代变迁,风雨沧桑。田背古村的文化瑰宝,曾尘封于历史的喧嚣之中,不为世人所知。镇、村于2016年开始着手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保护开发力度。从此,修缮一新的古建筑群成为旅游胜地。
圆筒式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已是世人皆知的名胜,可田背村也有一座斜塔——云霄阁。
云霄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于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土木结构,呈迭式塔形,共七层,高20多米。云霄阁是上杭县境内目前保存最好、年代最久远的古建筑。1980年代被列为上杭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霄阁任你从哪个角度看都有几度倾斜的姿势。此阁飞檐翘角,状若天上宫阙。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坚固完好。它那令人赏心悦目的倩影和其中欲倒不倒的奇巧,不仅让建筑师们赞叹,更让游人驻足观看、啧啧称奇。
乐善好施石牌坊,位于杭都公路田背井子湖边。牌坊以上等石料砌成,形如石门楼,高约5米,昂然挺立,雄伟壮观。该牌坊建于1834年,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保存完好。
田背刘子任时称杭南首富百万公,少年时代生活坎坷,到峰市挑盐赚钱以补家用,因顺路常到岳父母家吃住。一日,他又准备到岳父母家,踏进门时听舅母对儿说:“再等的话,你的穷鬼姑丈又来了。”为争一口气,他决心外出经商创业。数年后,刘子任通过自己努力拼搏,诚信待人,谦恭孝友,成为富甲一方的杭南百万富翁。
清道光九年(1829),闽省(汀州)贡院失火焚毁。时人感念汀州知府孙尔准的官声、政绩,响应他的倡议,踊跃捐资修复贡院。道光十四年(1834)玄孙以子任公名捐银壹仟修缮贡院,表旌“乐善好施”石牌坊。
人文田背。人文是什么?人文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共同具有的文化符号。人文田背,是田背人世代创造的文化瑰宝和拥有的文化自信。田背的文化符号有:宏文馆、栖凤山楼、龙岗书屋等。
田背村世代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把兴学育才放在首位。据田背《刘氏族谱》记载,十郎公十二世上慧公在穆畲、十四世洪成公在石鼓坑、十一郎公十世芦山公在竹斋、十四世奋生公在尚山、孟昭公在谦益楼等都办有私塾,后又创办龙岗学校、柳斋学校、忠恕小学、兰芳书屋等。1938年又以公尝、文会、捐监等筹建了田背学校。
田背村文风鼎盛,人才荟萃,仅明清两朝,翰林、贡士、举人、贡生、秀才就达2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人才辈出,大学生、硕士生、教授、专家、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等不胜枚举,开国少将刘振球将军再一次延续了文武田背的传奇......
醉人的绮丽风光,宏伟的古村落,厚重的历史文化,让田背成为“中国传统村落”,让游人叹为观止、心向往之!
多彩田背,难忘田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