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总是那么漫长


张颍 绘

刘桂平

岁末是归家的讯号,漫漫归途,我们在一条条线路上串起思念。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团圆;走过风风雨雨,只为回家。

龙年春节即将到来,这几天我陆续接到朋友的来电,问何时回家过年?碰到一些同事也都问,今年回家过年吗?对于我们这些在异地的游子来说,“回家”永远是个温暖的词,离开家的路有千万条,但回家的路只有一条。

想起以前春节回家,满满都是心酸的泪。记得90年代初我考到异地上学,第一个春节放假回家,由于归心似箭前一晚基本没睡着,脑子里浮现的都是老家的情景。

次日我一大早就跑去长途汽车站买车票。那时候一天只有两趟的客运班车,而且还没有直达老家的班车,车票只能买到离家30公里外的隔壁乡镇。

那时的司机为了多赚钱,几乎每辆车子都是超载的,只坐30多人的班车,都坐到五六十人。路上,每到收费站时,司机因超载怕被查罚,总是提前叫一半的人下来走路过收费站,他则开着车把车上的人带到收费站不远处等。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既提心吊胆,又刺激好玩。有时候怕被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发现,得走好长一段路,为了能早一点回家,却没有人抱怨喊累。

出发前,我用公用电话告知父亲班车大概到达的时间,父亲则安排堂哥骑摩托车提前到车站等我。记得那年的冬天很冷,气温很低,天空下着小雨,堂哥骑着摩托车戴着头盔穿着雨衣在车站门口等我,看到我后就赶紧招手,叫我坐在摩托车后排躲在雨衣里。堂哥骑着摩托车一路飞奔,寒风吹来,冷飕飕的,雨从各个缝隙打进来,裤子和鞋都湿透了。回到老家时,天已暗了下来,父母焦急地等在家门口。

家是温暖的,回家的路却不无艰辛。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回家过年,是由单位的皮卡车送的。皮卡车平时是用来拉材料的,春节前则会被安排送部分异地的老员工回家过年。我跟单位里的几位老员工刚好是同一个县的,他们便带上我一起回家。大家把行李统一放到车厢上,几个人则挤在车头里。按照顺路的原则,司机从早上出发一路送,由于我家最偏远,所以回到家都傍晚了。

春节回家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租过车,有叫朋友送过,也曾坐过老乡的私家车,总之都比较不方便。要不时间没法把握,要不行李放不下,要不不顺路。那几年春节回家,我每次都要纠结用什么方式回去?回去了又要考虑怎么出来上班?反正来回都伤透了脑筋。

后来老家开通了高速公路,自己也攒钱买了一部小车,回家就方便多了。不用考虑时间,想什么时候出发就出发,也不用担心车后备厢放不下行李。每次回家都是大包小包塞满后备厢,出来时也同样塞得满满的,都是老家的土鸡、土鸭,还有大米、青菜、芋头、地瓜等,父母则都会送到村口,还要千叮万嘱。

去年底,历时4年建设的龙龙高铁龙岩至武平段正式开通运营,老家终于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从此,家乡人在家门口就能坐上高铁,只需一小时就可到繁华的大城市。家乡高铁通车那天,父亲打来电话,激动地对我说:“老家终于有动车了,你们回来方便多了,记得要常回家啊!”

又到一年春节时,漂泊越久就越想家,再苦再累也要回家。我们用尽一生去走自己的路,但家的方向,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