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登高山
图为登高山公园航拍。融媒体记者 郭亦斌 摄
■ 邱德昌
生活在龙岩这座城市,我特别爱登山临水,临水可察时光之消逝,登山则可思接云天,聆听远古风声,与先贤心领神会。每次登山临水,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总在心中碰撞:这座青山,哪一位先贤登临过?吟唱过?这一汪碧水,哪位先哲涉足过?感叹过?同一个空间里,不同的维度上,遭遇过怎样的历史烟云?
登高山高耸于龙津河之汪汪一水间。登临其顶,凭高鸟瞰,俯瞰龙川,形如偃月,近可见龙津碧波,远可饱览岩城全貌,青绿之间,楼宇帆立,令人心旷神怡。明代进士、龙岩人王源称龙岩城有三座名山,指的是龙岩县城内有虎岭、清高、大崶三座山。虎岭在西,大崶、清高在北,三座山如品字形卫拱古龙岩县城。城外登高山,高耸于城之对岸,将全城看得个明明白白,故成登高独秀一景,故古时龙岩城文人雅士,无不钟情于登高山。宋代著名诗人、才子陈俌在此设钓鱼台,陈俌好友、宋元祐年间的进士刘棠在此建书屋。明代,登高山文脉相传,龙岩溪南有位有名望的老先生丘琮在登高山麓修建了登高书院,建有屋舍、亭台、楼阁、水榭,种植各式植被,山间小径又建有亭名叫“小憩”,后来溪南人、国子监太学生丘珙在登高山东面建一座书院,屋前建有池称“同予”池,屋后建亭叫“鱼我亭”,水色山光,共蕴秀丽。登高山中,有书堂,有景观,园林不断扩大。明嘉靖三十七年《龙岩县志》载:“唯意所适,记所谓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登高书室备是矣。”登高书屋成了一个可隐居、可修身、可休息、可游览的功能齐全的书院,但书院则渐行渐远,到清代竟消失了,成为一座纯粹的公园。“凭高散烦襟,遐眺豁幽赏”,登高山则渐渐成为官员文人休闲解忧、诗会雅兴之所。现在的登高公园,规模扩大至后山,称南区,新建了茶楼、望亭和景观亭等,占地面积25.35公顷,并通过栈道与莲花山、乌石山、天马山连接起来,其间遍布楼台亭阁、水榭鱼池,名贵树种及各类花卉,宁静清幽,令人置身森林梦境。
登高山,是龙岩县(今新罗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留有文人骚客诗歌之山,至今仍可看见的登高潭,是宋哲宗元祐年间龙岩县和睦里(今漳平新桥)人陈俌在此修建的钓鱼台,他以文章词赋称誉于世,当时与同乡刘棠,以词赋闻名,时人称之“刘棠陈俌,漳南赋虎”。两人都与登高山结下不解之缘。刘棠在登高山中建了读书馆,与钓鱼台相距不远,两人是师生关系,陈俌是刘棠的老师。宋元祐六年,刘棠考了进士,官虽为七品枢密院编修官、朝请郎,但政绩不错,令他闻名于史的是他工于辞赋,文笔雄奇,他写的《舜不穷其民论》《劝农孔孟二策》两篇文章卓尔不群,成为当时官场科举考试的范文,受到欧阳修、苏轼和朱熹的称赞。苏轼称刘棠为“刘穷”,要知道,北宋著名词人贺铸在《青玉案》一词中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之佳句,乃千古绝唱,贺铸也因此被称人们为“贺梅子”。宋代诗人张先因写词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三句成就他的词坛地位,故人称“张三影”。刘棠以文《舜不穷其民论》出名,一个“穷”字,得了“刘穷”这个名号,实属不易。
陈俌自刘棠考取功名后,就隐居在山,写诗、钓鱼自得其乐。刘棠在京城(今开封)任东宫教授时,曾极力推崇其师的才华,皇帝恩准,遣使臣命陈俌入京,并赐御物柑橘。陈俌的妻子也是个高人,唯恐陈俌宦海风波,易遭不测,不如当隐士自由自在,即以柑橘托讽:“此物剥其皮,抽其筋,食其肉,呸(吐)其籽,故不得善终。且柑橘生于南国,受命不迁,不应召为妙也。”正犹豫不决的陈備,经妻一说,豁然感悟,断了赴京为官之念。并连夜撰写一联:“有出头暂且退居人后,能立足不妨混乎众中”,贴在村中戏台两边,令官差取回交差,从此隐逸山林溪涧,钓鱼赋诗至终老。登高山中留下陈俌的“归隐诗”一首。诗云:大不手持卿相印,小无人拥使君符。门前溪水绿如许,好把一竿秋钓鲈。登高山因了这个钓鱼台,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清高独秀、卓尔不群的景观,明代万历年龙岩县令、诗人吴守忠在岩为官,留下为民政声和诗歌才华,他十分羡慕陈俌的为人和才华,曾写诗赞美:一竿羡尔门垂钓,五斗惭余再剖符;记得溪南有精舍,秋风秋雨正肥鲈。清代进士、龙岩知县王有容对登高山情有独钟,县衙正对着登高山,他与登高山,朝夕相伴五年,日久生情,自然有诗要吟:一峰南郭外,搔首可询天。孤峭飞千刃,凌云落上仙。奚囊谁句好,落帽几人贤。青眼蒙相顾,于兹近五年。
宋代著名画论家郭熙论山水画有句很精辟,他说:“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论一幅山水画的高低,离不开山、水、云、林、路及山之高低远近之变化。以此画论来印证龙岩城登高山园林之美,恰到好处,登高山美妙之功,全在于龙津河之陪伴。龙津河为九龙江北溪段上游源头之一,水源自小池镇黄连盂山脉,集小池、龙门水直下城西南,与红坊、东肖两溪合流的丰溪交集,至龙岩城南挺秀塔之间,与马坑山区奔流而来的小溪在登高山下交汇,两水夹明镜,一山登高秀。明代有诗人林一崃,为龙津河写了一首诗,诗云:拟向云山汗漫游,晴川隐隐喷龙湫;浣纱昨日谁家女?匹练江皋夜未收。清晨时分,有清薄的山岚,从龙津河飘至登高山间,洁白如少女的浣纱,绕着河岸,牵着树,挽着山,让一座城轻盈起来,心,就进入美妙空灵之境。
今日之登高山,在山中修建登高阁,供人登高远眺,山顶筑有小园林,内置假山、天池、虹桥、水榭等。我尤喜山顶之水,小而玲珑,浅而清澈,与山底之龙津之水相呼应,而鱼戏其间,比山下观河之鱼,因之清冷,因之冷洌,因之高远,因之独秀,更令人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