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龙岩洞在诉说
图为龙岩洞 宋客摄
■ 詹鄞森
龙年就要来了,龙的故乡龙岩,拿什么来迎接新的一年?
小寒不寒,暖阳如春。黄叶飘零,遍地如金。也有草木葱茏,红花绿叶,游人如织,把东宝山渲染得姹紫嫣红。此时的龙岩洞,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诉说、要见证。
数千年历史,就镌刻在这亿万年顽石之中
龙岩文化研究会的一群作家,此时踏访龙岩洞,心中自是感慨万千。
龙岩洞景区开放了。张惟、郭启熹等老一辈的作家们,自上世纪末开始,从成立龙岩文化研究会,到创办《龙》杂志,就一次次痛心疾首地呼吁、呐喊保护龙岩洞。遗憾的是,当今日龙岩洞景区开放之日,这老一辈的作家已经看不见了。
张惟在文中说:龙岩洞是龙岩的灵魂,是龙岩子民梦之所归。他说,那年春我回到故乡龙岩,悄悄走出南郊,尚未到达翠屏山麓,忽听轰隆一声,远处硝烟弥漫,正是龙岩洞一带。亲见愚昧、无知和蛮横正掠过中华大地,也无声摧毁了龙岩的历史、文化和灵魂。
正是这些文化学者,一次次在大小会议上,在世界龙岩同乡联谊会上,提出探索龙岩中心城市文化的定位和优势。在一次次探访中,他们找到了龙岩洞壁刻上明代王源的《龙岩记》。他说,此文清代乾隆《龙岩州志》有录,是龙岩有史以来典章文物的名篇。
此时,我们一行来到了王源读书的亭子,进入龙岩洞遗址,努力辨认崖壁石刻上的诗文。可惜很多字迹模糊了,幸好文人们已经留下了拓本、诗文。
这里有崖壁上的青黄双龙、疑似的“神马”和“天斗”“福”字等题刻。相传明代福建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李由,见洞壁中有圆形的小孔,圆满之意涌上,于是提笔大书“福”字,取意福圆福满,赐福龙岩。石壁上还有兰花图案、“忘归”等题刻。
龙岩洞位于龙岩城东翠屏山麓,是弥足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考古资料表明,至少从商周时起,龙岩洞及其附近区域已有人类活动。名山胜水幽洞,历来是一城一邑的独特符号。龙岩洞因洞壁上的龙纹而得名。唐天宝元年(742),新罗县因龙岩洞名胜而更名龙岩县。从此,“龙岩”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慕名龙岩山水,在翠屏山中流连忘返,吟诵不辍。明景泰二年(1451),潮州知府、邑人王源在龙岩洞壁留下《龙岩记》题刻,为龙岩洞赋文第一人。
王源在《秋日同梅岩侍御游龙岩》诗中说:
混沌谁人一劈开,清虚海上小蓬莱。
双龙喷雪鸣泉玉,七月飞霜凛柏台。
石壁题痕苍藓合,洞门封处碧云回。
岩头忽听雷声动,新雨催诗不费裁。
此后,明朝吏部尚书裴应章、清代诗赋大家江湜等,陆续留下了关于龙岩洞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龙岩多山石。正是这宝贝山石,铁、煤、石灰石、高岭土等各种矿藏,一时“十里山沟百家厂”,煤窑、小水泥、石灰厂遍地。在40多年狂飙突进式的跨越发展大势中,在时代巨轮的碾压下,文人们只好发出这样的悲叹:
历史上,龙岩洞曾有的前洞、中洞、后洞,都消失了。此刻,我们站在这里所能望见的,是水泥厂的烟囱源源喷涌出的灰雾,是煤台上飘扬而出的煤灰,遮掩了半个龙岩城的天空,那是沉重的代价。
人们的认识,是一个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在摸索中前进。放在亿万年历史进程的大坐标下,这几十年的发展脚步,只是巨人的一个趔趄,只在一瞬之间。
审视历史,蓦然发现,中华文化可以如此之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明。“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深厚智慧,熔铸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龙岩市、新罗区两级的决策者们,新时代以来审时度势,秉承“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火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的历史责任感,毅然把保护龙岩洞遗址,开发龙岩洞景区列上了议事日程。
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实施规划和保护开发同步进行。龙岩洞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正穿越时光、融入当下而不断“活起来”“火起来”之中。
2001年,龙岩洞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龙岩洞摩崖石刻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龙岩中心城市因为不断新建的景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宜业。生态美,气候宜,城市靓,底蕴厚,配套齐,品质高......龙岩洞景区,无疑为龙岩城市的美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龙岩中心城市最有文化历史的景区。
长期以来,在龙岩东方片中,因为煤炭、水泥资源的过度开采,龙岩城区“八景之一”的“东宝春云”,无疑被人们忽视了。
而现在,正是揭开她美丽面纱的时候。
在翠屏山下,南环路旁,龙岩洞景区囊括了一切公园应有的元素,山美水美,亭台楼阁,应有尽有。有文化长廊,有怪石巉径,有烟霞亭、龙湫池。而过涵洞,穿过东环高速,就来到龙鳞坡,经巉岩亭,旁边有龙王庙和龙泉寺,再进去,就是龙岩洞遗址和王源读书处了。这里有桃花林、望乡廊,桃红柳绿之时,何等迷人。
此时,夕阳西下,乌金如艳。城市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尽收眼底。站在龙井边,我想起《龙岩记》云: “西望县治,市井繁华,楼阁高低,馆宇参差。长虹卧波,红绿相映......神思飘逸,目眶宽朗,若置身在华岳上,实南闽之胜景。”这500多年前描述资本主义萌芽的明代龙岩小景,如今浮上眼前,思接千年。
打开龙岩洞,能够窥见东方片区的发展新格局吗?
文脉千秋贯,江河万古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
今年龙岩市“两会”期间,决策者们正在擘画龙岩新一轮发展的宏伟蓝图。
龙津河从龙岩穿城而过,公路铁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曾经辉煌过造纸、火电、煤炭、水泥厂等企业的东方片,随着慢下的脚步,就此冷落。而随着中心城市大步西移南扩,一路向西,越西陂到红坊紫金山体育公园;一路向南,过曹溪直抵东肖南部新城,北部未来城等建设风生水起,而占据最佳东方位置的东方片区,该如何发展?
走进龙岩洞景区的建设,原来的水泥厂区,高耸的立窑一片金色,早已成为龙岩洞文化创意园区。有人提出,将“龙岩洞景区”与“东宝春云”“龙硿洞”景区融为一体,打造全国罕有的“龙文化”大观园,打造成集龙岩经典文化为一体的文旅、康养、娱乐、研学、体验区,融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民间习俗、乡土风情、传统礼仪等展示,让市民和游客在体验、参与、互动中,感受龙岩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奇异魅力。
龙头高昂,龙腾虎跃。在这里,发现龙岩“龙字号”的千山万水:龙湖、龙门、龙津、龙山等美丽山水;这里,展示“龙字号”企业龙烟、龙工、龙马、龙净、龙雁、龙翔等龙头风采。
在这里,可以有龙岩文化书院,荟萃龙岩近现代文人墨客的书画、文学、艺术、手工作品,包括手稿、真迹、藏品和大型文学、文化活动的照片......
纵览人类历史,一个文明根本的转型,是文化的转型;一个文明真正的新生,是文化的新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龙出福洞寰天地,岩横翠岭冠古今。龙岩古洞正焕发新姿,成为联结两岸同胞、凝聚海内外龙岩华侨华人的精神纽带。
龙岩,这座千年古城,正在书写更加光辉灿烂的文化新篇章。